• 76阅读
  • 0回复

永不忘却的记忆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6-12-28
第7版()
专栏:海外观感

永不忘却的记忆
郑恩波
到过南斯拉夫的人,一谈起它那宽松的社会风气和平等的人际关系,人们之间那种友爱、热诚、亲善,无不发出由衷的赞叹。
最令我难忘的是塞尔维亚文化教育协会。
由于工作和学习的需要,几年前我有幸跨进了它的大门。记得我的导师日万契维奇教授第一次领我步入那座古朴素雅的大楼时,我的心不由得扑通扑通地跳起来了:“这样一个有名的文化教育协会,总会是个上千人的部级单位吧?恐怕当官的也得有百来人。我应当先拜会哪位首长呢?再说,礼品也只带了两件,又该送给谁才好呢?”我正嘀咕着,日万契维奇教授把我带到位于二层的小咖啡馆里。
这是一个约有三十平米的休息厅。靠墙的一边,一位长发女郎,系着白围裙,正在细心地把刚烧好的咖啡分盛到一个个米黄色的小杯子里。一位身材高高、斯斯文文的中年男子,提着热气腾腾的水壶站在她身旁,显然是她烧咖啡的得力助手。二十多位衣着整齐的男男女女,有说有笑地围在一个油光锃亮的长桌旁边,嚼着巧克力饼干。两位漂亮姑娘围着一位老者,将一碟粉红色的冰激凌彬彬有礼地放到他的面前。大家正在喜气洋洋地吃着、喝着。突然,两位三十出头,工装打扮的女子,架着一个书生气十足的大胡子,嘻嘻哈哈地挤进门来。这位书生慢条斯理地把一个塑料袋打开,人们立即呱呱地鼓起掌来,原来里边包的是他妻子做的夹有匈牙利香肠的塞尔维亚千层饼。大家好象欣赏一件精美的艺术品似地品尝起来。年轻的小伙子故意多拿了好几大块,大口大口地往腮帮子里塞。可是,大家非但不介意,反而露出父母溺爱孩子般的温情……
事后朋友们告诉我,这是多年来养成的习惯。每天上午九点半,大家在紧张工作之后,总是要利用休息时间来此小聚,一边喝咖啡提神,一边畅怀谈心。
朋友之间真诚、亲切、热烈的情绪感染了我,我也象他们一样无拘无束地喝起咖啡来。我悄悄地问日万契维奇教授:“咱们还得拜会一下领导吧?”日万契维奇教授摇头一笑:“主要领导全在这儿,提热水壶帮助烧咖啡的男子名叫米里沃依·尼古拉耶维奇,是协会主席。那位大胡子是《纪事》的主编伊乌科夫。两个美人一个叫尤丽卡,是期刊的常务编辑;另一个叫丝拉维查,主管发行。我是《斯拉夫学研究集刊》的主编。全协会共有三十多个人,每人都独当一面,没有挂虚名的官……”
我有点为难地把两张织锦画送到尼古拉耶维奇主席面前:“为了表达我对同志们的敬意,送给您作个纪念吧!”他接过礼品,两眼露出惊诧的神情:“这就是闻名世界的杭州织锦?!”显然,他是很喜欢织有“三潭印月”、“平湖秋月”字样的织锦画的,可他看了几眼之后,就把它送给了尤丽卡和丝拉维查。她俩毫不忸怩地接过礼品,好象这是理所应当的。
“照个像吧!作为我们与郑合作的纪念。”日万契维奇教授的话刚落音儿,年轻的朋友们立刻把我团团围住。尤丽卡和丝拉维查分别扯着我的左右胳膊,拉我坐到第一排椅子的正中央。我很尴尬,向尼古拉耶维奇主席和日万契维奇教授招手,要他们到前排中心位置就座。然而,他们却满不在乎地站到了后排的最边上。日万契维奇很风趣地说:“这儿不是水泊梁山,不讲‘排座次’……”
在这个友爱的集体里,人们确实养成了这样的习惯,有啥好事,首先照顾的是辛苦劳作的人;在这儿,一般会议,领导者都坐在群众中间;在这儿,群众和领导一起讨论各种问题,有时吵得面红耳赤,大家还是那样亲密无间。
生活在诺维萨德的几年中间,耳闻目睹的新鲜事儿很多,不过,许多事情过后都悄悄地从记忆中溜掉了。然而,这个杰出的集体中人与人之间和谐、友善的关系,却永远牢牢地刻在我的脑海中。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