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6阅读
  • 0回复

京山六百多专业户为何失利?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6-12-29
第2版()
专栏:工作研究

京山六百多专业户为何失利?
本报记者 蒋亚平
到湖北省京山县采访,各级干部都不无忧虑地谈到目前专业户发展中的不景气状况。
农村实行“大包干”后,京山县同全国一样,专业户发展很快,1983年达到八千八百户,一年后增加了一倍。但是近两年,专业户数量虽然略有增加,发展速度却大大减慢,而且,有六百二十五个专业户干不下去了,还有相当一批专业户处境日艰。京山县有关部门就此对五十个专业户进行专题调查,发现他们户均欠债三千九百多元。
京山专业户为什么会出现这种较大范围的衰落呢?从原因看,大致可以分为这样两大类:
一类是由于自身素质不高,没经住商品经济初潮的冲击。这类专业户上马时就带有很大的盲目性,既不懂技术,也不会经营,只凭热情蛮干。如红旗一村的徐美洲,贷款三千元办孵房。第一次上蛋四千个,全部报废。第二次又上蛋四千,出鸭率只有50%,一个钱没赚,还赔了两千元。
这类专业户中,还有一批是被人“垒”起来的。施家窑子村的董光明,并没有特殊的养猪专长。村干部为了消灭“空白”,硬要他这个党员带头当专业户,优先贷款,还免费帮着修猪圈。他推辞不过,惨淡经营一年,终因力不从心,重扶他熟悉的犁把去了。
另一类专业户则不同,他们有能力、善经营,完全是被人为挤垮的。
青龙庵村的张道雄养猪经验丰富。1984年底他贷了一千元,准备大干一场。谁料想,猪圈刚盖好,就赶上紧缩银根,买猪仔、饲料的钱一点也借不到。受资金影响的远不只张道雄一家。1983年,京山县专业户贷款总额为三十七万多元,1984年剧增为八十九万多元,去年又一下子跌为二十一万多元。今年更少,前三季度,全县专业户仅得贷款十一万多元,平均每个专业户不足八元。
还有一些善经营的专业户是被“红眼病”挤垮的。同福村的杨绍斌,花二千八百元买下组里濒于倒闭的粉坊,一年获利一万二千元。干部眼红,强行收回,安排另外六人经营,结果连工资都发不出。由于专业户的合法权益没有牢靠保障,一些人只好洗手不干。
这类专业户中,有一些是主动歇业的。他们歇业与政策和工作上的一些变更有关。永兴镇农民佘花子,1983年买了辆大卡车,成为全县不多见的运输大户。两年后,他却突然卖车不干了。别人问他为什么,他说:“政策政策,一年一撤。”这种怕“变”的心理久久不能消除,甚至有所增强,重要原因之一,就是近两年一些地方的领导对专业户的支持不象以前那么有力,宣传也没有开始那样突出。部分专业户由此产生种种疑虑。
有的同志认为,由于商品经济优胜劣汰规律的作用,一些经营不善的专业户衰败,更多的新专业户兴起,这是一种必然的现象,值不得大惊小怪。但是,除开这种必然的因素,也不能忽视政策执行、工作方法对专业户兴衰的巨大作用。部分专业户的起落兴衰,难道说与一些领导习惯用搞运动的方法指导经济工作没有关系?一些同志总是不懂尊重客观经济规律,好“刮风”,一阵风来,就大力发展,一俟风过,又撒手不管,从而人为地加剧了商品经济风浪的起伏。
看来,总结近几年专业户发展的经验教训,尽快扭转某些地区不太景气的情势,为农村专业户的新发展创造有利的新环境,是当前发展农村商品经济不可忽视的一项工作。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