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8阅读
  • 0回复

谈“感情投资”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6-12-29
第8版()
专栏:

谈“感情投资”
谢广田
都说是“歪嘴和尚念歪了经”。好端端的经文,到了歪嘴和尚嘴里,往往走了样。
就拿和“智力投资”、“健康投资”齐名的“感情投资”来说吧,也颇有被念歪了的例证。某单位新领导到任,先查会计账册,有多少可以动用的“×长基金”,然后量体裁衣,每人发上一套实为呢料服的“工作服”。于是,该单位上上下下都对×长有了好感。某厂的M科长为了让儿子能从车间调到科室,不是向对此事掌有实权的总工程师当面提出,而是先奔医院去侍候总工的那位卧床多年的老爷子。总工碍于这“感情”,只好违心地让其公子进了科室。
在这里,“感情投资”似乎被滥用了,但你不能不承认这确实是产生了效益的“投资”。还可以引申一下:某些单位领导人实行的是“宁可亏了国家,也要讨好众人”的信条,因此,国库成了他向下属进行“感情投资”的强大后盾,而且取之不竭。与之成反比的是:国库亏损越多,他个人的所谓“威信”也越高。更有甚者,一些善于钻营的“巧宦”信奉的是“宁可得罪一千,也要讨好一人”,结果常常是春风得意,官运亨通。
在历史上,唐代的宰辅元载,就是个善于作此种“投资”的人。肃宗去世,代宗即位。元载把赌注押在代宗的内侍董秀身上,向董秀送上了厚礼。作为回报,董秀经常地、及时地把“至尊”在宫中的言行通报给元载。元载既深知皇帝的动静、好恶,对其心意揣摩透了,自然就常常能投“上”之所好。结果是,在皇帝的宠信下,他得以专权纳贿达十二年之久。元载之所以能坐稳宰辅的太师椅,正是他对董秀“投资”产生的“效益”。
当然,现代人提出“感情投资”一词的本意,应从正面来理解,不是指元载式的“投资”。上海的一位改革家就说:“我相信
‘感情投资’,只要树立一切以人为中心的治厂思想,就能创造出无穷无尽的财富。”然而,窃以为“投资”者,无不以获得“效益”为目的,即如健康投资,购买营养品,注意冬令进补,无非是为了获得身体健康的“效益”;又如“智力投资”,鼓励职工考入电大、夜大,让职工进行文化、技术轮训,无非是为了提高职工的智力水平,从而提高企业的劳动生产率。而切切实实地为群众排难解纷,以感情去温暖群众的心坎,这正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公仆的本份。虽说因此可以调动群众的积极性,这也与“投资”搭不上。如以为这同样是一种“投资”,因此应得到“回报”,岂不会使另一方有“上钩”之感?说到底,我认为这终归是一种买方与卖方交换关系的思想的表现。所以,这“感情投资”一词,大有可以商榷之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