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3阅读
  • 0回复

变了,千烟洲——科技扶贫在江南红壤低丘地区的一个成果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6-12-30
第3版()
专栏:通讯

变了,千烟洲
——科技扶贫在江南红壤低丘地区的一个成果
本报记者 赵相如
江西吉泰盆地有八县一市的面积,曾经有过茂密的常绿阔叶林和针叶林,后被砍伐殆尽。七十年代,有人指令在这个红壤低丘地区开垦三万亩土地种甘蔗,建“东亚第一糖厂”,还招收了几千名农工,投资了几千万元。土岗丘陵上连仅存的一点稀疏林子都剃光了。大量土地变成“红色沙漠”,甘蔗没有种成,糖厂最终也没办起来。
这儿是老区,也是有名的贫困地区。革命胜利三十多年了,吃饭还要靠救济。1982年,中国科学院南方山区综合考察队看上了吉泰盆地中离泰和县城四十公里的千烟洲,作为恢复生态平衡的试验点。
千烟洲有三千多亩丘陵荒土,是个宜林而无林、多雨而缺水、土资源多样而经营单一的地方。七户农民,粮食一年亩产二百二十九斤,人均收入一百二十元,温饱问题尚未解决;他们住的房子,全是用泥巴垒起来的,两边风雨墙成了蜂窝,里面又暗又矮又潮。
科技人员在摸清脉络后,制订了治理规划,目的很明确:开发千烟洲是为了发展商品性生产。根据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相一致的原则选择优势产品,并在几个优势产品中,精选出商品率高、竞争性强的产品作为主导产品,然后再以主导产品为中心,围绕着它的需要具体确定各种非主导产品应占有的地位,从丘顶到丘底,从河谷到河滩,立体布局农业生产。那么,千烟洲的主导产品选择什么呢?
发展粮食,丘陵地区好地不多;发展林产品,林木生长的周期较长,近期得不到收益;发展水产品,水面太少;发展畜产品,除了养猪、养牛之外,不易迅速形成致富的主体。经过反复比较,科技人员提出发展柑桔的经济效益最好,土地收益高于粮食五倍,高于林产品八倍。栽种四五年即可受益。丘上大种柑桔,一年即可给荒丘披上绿装。专家们反复权衡利弊,综合分析,一致同意把柑桔列为主导产品。
于是,丘上到丘下,河谷到河滩,凡适宜栽植柑桔的土地尽量栽植柑桔,目前达三百五十多亩,有的已一人高,有的到人胸部,仿佛在红土丘陵上披了一块绿绸。今年,已有五十亩柑桔收果两万来斤,果大、皮薄、甜中略酸。
在柑桔的行间,他们间种花生、西瓜、大豆、蚕豆、大蒜等,去年间种收入达二万八千多元,每亩平均一百元。一块块山地还种下了杉树、湿地松和毛竹,已经有一千五百多亩,种草达二百多亩。尽管树木枝干尚细嫩,但已有翠色。在丘间河滩的平地上,良田似画,这儿的同志告诉记者:这些全是高标准基本农田,二百亩左右,今年亩产粮食平均九百三十九斤,最高已达一千四百斤。他们还利用丘与丘之间的地势,筑一坝,就成了小水库、小池塘,总蓄水量达十三万立方,解决了灌溉需要,还养了鱼。
四年来,千烟洲上已有初中以上文化的农民八十四人前来承包、落户。如果要将一个国营农场办成同等的规模,至少需配备干部和职工两百多人,需时三年以上,投资六十万元。如今只用四名科技干部和四名管理人员,节约了资金二十四万元,缩短了一年的开发期。而国家的投资,八年内就可以全部收回。
没过三五年,千烟洲变样了。1982年纯收入为三千七百元,1984年为二万一千元,1985年为四万七千元,今年可以超过去年。旧时的老屋只剩下两幢,当了牛栏、猪舍。农民自己盖起了新房,家里有着城里人一样的摆设。千烟洲这种“丘上林草丘间塘,河谷滩地果与粮”的立体农业布局,以及以林果为主体的土地利用结构模式,为长江以南贫困的丘陵地区,开拓了一条致富的新路。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