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2阅读
  • 0回复

探索银行信贷体制改革的新路子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7-01-02
第5版(理论)
专栏:

探索银行信贷体制改革的新路子
王 琢 廖曙辉
现行的银行信贷体制,存在着三个“大锅饭”:一是中央财政吃银行信贷的“大锅饭”,二是各级专业银行吃中央银行的“大锅饭”,三是企业吃银行信贷的“大锅饭”。这三个“大锅饭”的“炉灶”在哪里?就在货币的超经济发行。因此,探索银行信贷体制改革的新路子,核心问题是从有效地调节社会需求的高度研究怎样从体制上解决货币超经济发行的矛盾。解决这个问题,就要从宏观经济层次上理顺三个方面的关系。
理顺中央财政与中央银行的关系
五十年代实行财政收支、银行信贷资金统一平衡的原则,方向是正确的,效果是好的。近几年来的情况变了,经济形势一年比一年好,而中央财政连续数年出现赤字。更值得注意的是,中央财政发生了赤字,只要向中央银行划一笔账透支,就轻而易举地解决了。这样就形成了中央财政“请客”,中央银行“会东”,财政支出挤信贷资金的新格局。那么,银行信贷资金不足怎么办?出路就靠发票子,过量增加货币供应量,直接扩大中央银行的基础货币。这种发行属于财政性发行,必然造成社会需求膨胀,出现国民收入的超额分配。结果就是通货膨胀,物价上涨,一部分不准涨价的生产资料,则表现为产品短缺,供不应求。
允许中央财政赤字向中央银行透支,实质上就是允许挤占企业流动资金去扩大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这是反复出现固定资产投资需求膨胀的根源之一,也是造成积累基金分配结构比例失调——流动资金紧缺而固定资产投资膨胀的根源所在。年年喊控制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年年又给固定资产投资需求膨胀开了口子,中央财政与中央银行的这种关系,不能有效地控制财政赤字,也不能有效地调节社会需求,实现国民收入分配的宏观平衡。
因此,研究银行信贷体制改革的当务之急,必须从体制上理顺中央财政与中央银行的关系,确立中央银行在宏观经济管理上的独立地位,明确在财政赤字上中央财政与中央银行的新关系:中央财政赤字,不得靠向中央银行透支来弥补,只能以发行政府的债券来弥补,中央银行应当为中央财政出售政府债券提供服务。确立中央财政与中央银行的这种新的关系,可以从根本上堵住国民收入超额分配从财政性货币发行这个口子溜出去,同时可以从宏观上解决长期以来固定资产投资挤占企业流动资金这个“老大难”问题。
理顺中央财政与专业银行的利润分配关系
随着老企业的生产逐年发展,新投产的企业逐年增加,企业流动资金需要量必定是逐年增加的。从哪里获得资金补充逐年增加的流动资金呢?目前,企业税后留利偏紧,“技改靠贷款,奖金福利靠留利,流动资金排不上队。”靠财政预算增拨企业百分之三十的流动资金,事实上并没有办到。因此,增加企业流动资金的来源主要是:(一)居民储蓄存款的增加;(二)专业银行的利润;(三)中央银行经济发行的货币。
第一种来源,居民储蓄存款的增加,一部分可以用于增加企业流动资金。现在居民储蓄还有不小的潜力。但是,居民储蓄存款的增长也不宜过猛。否则会导致市场容量缩小,造成企业产品销不出去而积压。如果出现这种情况,则增加的居民储蓄存款的全部或一部只能抵作积压产品占用的资金,而不能补充流动资金正常需要量的增加。
第二种来源,专业银行的利润。这是补充信贷资金的重要来源。但是,现在专业银行的利润层层集中到总行,然后60%以上缴给中央财政。中央财政集中了银行利润的大部分,而在年度预算中,又不安排一笔增拨专业银行的信贷资金。这实质上仍然是中央财政用挤流动资金的办法扩大固定资产的投资规模。
第三种来源,中央银行为满足经济增长正常需要的货币发行。属于经济发行的货币,可以补充流动资金的需要。但是,这种经济发行的货币供应量,必须根据经济增长率和货币流通速度确定,不能简单地作为弥补全国信贷资金存贷差额的手段,也就是说,不能随流动资金的需要量而等量增加货币发行。否则,势必使货币发行量超过经济增长的正常需要,导致通货膨胀和物价上涨。
出路在于从宏观经济层次上理顺中央财政与专业银行的利润分配关系。可供选择的办法有二:一是专业银行利润的主要部分留给专业银行作为信贷基金;二是专业银行利润仍然上交中央财政,中央财政则根据年度信贷基金平衡的需要量确定增拨给专业银行的信贷基金。在上述两种办法选择其一的基础上,改革流动资金管理制度,打破企业吃银行信贷的“大锅饭”。为此,银行不包企业流动资金的供应。企业可以选择开户银行和贷款银行,银行可以选择客户,把贷款的依据转移到企业信誉、经济效益和偿还能力上。
从宏观经济层次上理顺中央财政与专业银行利润分配的关系,就能从宏观上堵死固定资产投资挤占流动资金的口子,开辟补充流动资金来源的一条重要渠道;同时也有利于在财政上形成固定资产投资需求的自我抑制机制。这就为专业银行企业化和金融市场化提供了宏观条件。
理顺银行之间信贷资金的关系
1984年开始建立中央银行制度,1985年开始实行“统一计划,划分资金,实贷实存,相互融通”的信贷资金管理体制,方向是对的。但是,银行信贷资金的“大锅饭”体制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经济发行货币量和信贷资金计划平衡缺乏科学的决策体系;人民银行和各专业银行上下级之间仍然实行计划指标管理。银行之间的这种“大锅饭”体制,势必形成各级专业银行的信贷资金自我扩张需求的机制;在这种信贷体制下,中央银行总行和专业银行总行都不可能有效地调节与控制社会需求。信贷资金控制不住,就靠下达信贷规模控制指标;而信贷规模又与信贷资金来源脱节,这就造成“一控就死”的局面。看来,根本问题在于不仅各级专业银行在信贷资金上要形成自我积极开源的机制,而且更重要的是形成自我抑制信贷资金需求的机制,有效调节信贷资金需求。这个问题解决了,就可以从根本上解决信贷膨胀的问题。要形成专业银行自我抑制信贷资金需求的机制,就要从信贷体制上理顺银行之间信贷资金的关系。我们总的思路是:实行银行信贷资金的分层次宏观管理体制:
(一)明确货币发行权集中于中央银行总行,不受中央财政赤字的干预,也不受信贷资金计划平衡缺口的干预。中央银行总行把住货币发行的总“开关”,就能堵死财政性货币发行的口子,也能堵死信贷资金需求膨胀的口子,制止固定资产投资挤占流动资金的现象,也能制止信贷资金需求膨胀的现象。当然,体制也不是万能的,还要有个民主的科学的宏观决策体系,确保经济发行货币总量决策的准确性。
(二)实行中央银行信贷资金的分层次宏观管理。信贷资金不论是实行“条条”管理为主,还是实行“块块”管理为主,主要部分应当通过再贷款方式由专业银行掌握营运,中央银行可以掌握小部分临时贷款。这样办,有利于中央银行集中精力搞好金融管理,运用多种经济杠杆调节金融市场。在这个基础上,中央银行逐级核定下级行的临时贷款或再贷款指标基数,实行分层次调剂使用,并分级规定调剂使用的比例。应逐步扩大城市的中央银行调节资金的能力,“实贷实存”的权应当放到城市的中央银行机构。中央银行信贷资金实行分层次宏观管理,既能保证上级中央银行根据需要去调剂运用临时贷款,又可以使城市的中央银行机构在运用临时贷款方面有适度的稳定的自主权。
(三)实行专业银行信贷资金的分层次宏观管理。专业银行的信贷资金不论实行“块块”管理为主,还是实行“条条”管理为主,都应逐步扩大城市专业银行营运信贷资金的自主权,实行分层次宏观管理,即流动资金贷款实行分层次的存贷挂钩、多存多贷的管理体制。在目前情况下,中央银行总行给专业银行总行的计划内贷款,专业银行应当在本系统内实行分层次差额浮动控制。具体办法是,在稳定各级专业银行的存贷差基数(一定几年不变)的基础上,上级行根据计划内贷款比上年度的增长率,逐级向下级借差行按同一增长率分配;各级借差行不得突破计划内贷款的分配指标,并自负信贷资金的收支平衡。也可以逐级分别核定下级行计划内贷款占上级行计划内贷款总额的比例,一定几年不变;上级行根据计划内贷款指标的增减,按核定的比例增减下级行计划内贷款指标。对于存差行,可以分别情况,核定递增或递减或固定的存差额,一定几年不变。
信贷资金实行分层次宏观管理,形成了各级银行自我抑制信贷资金需求的机制,这就从机制上找到了控制信贷规模膨胀的内在力量;同时在这个基础上,可以打破“条块”封锁,放开各种资金市场,大力发展纵横资金融通的多种方式,广泛推行和运用多种信用工具,加快金融市场化和专业银行企业化的步伐,为金融体制的全面改革准备条件。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