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6阅读
  • 0回复

豆腐“梆子”声声响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7-01-04
第2版(经济)
专栏:

豆腐“梆子”声声响
陈万增 毛致存
在山东省青州市口埠镇张坡村,每天凌晨催人起床的是此呼彼应、一个比一个敲得更有劲儿的卖豆腐的梆子声。虽然这梆子的响声没有多大的差别,熟悉情况的人一听,却能准确地分出哪是共产党员张洪发的梆子声来。他的梆子一敲响,村里的男男女女就会从四面八方聚拢来,或端瓦盆,或提竹篮,很快把他的豆腐争购一空。
张洪发是张坡村人,今年六十岁。他的豆腐小作坊是去年初开张的,当时全村已有十几家卖豆腐的了。不过,他从二哥手里接过了传统的豆腐工艺,加上经常从报章杂志上学些做豆腐的新技术,两手合一手,出手不凡:一斤豆子出三斤半豆腐,还能炒能熬,滑嫩可口。他一斤豆子换给人家二斤豆腐就很有赚头了。另外那十几家同行,一斤豆子只能出二斤四五两豆腐,再挣几个,只能一斤豆子换给人家一斤六七两豆腐。谁不喜爱个物美价廉呢?村上的主顾都抢着买张洪发的豆腐,其他十几家同行就有些门庭冷落了。
这无疑是一种竞争。一天早晨,有个同行在村头拦住张洪发说:“咱丑话说在头里,豆腐该卖多少钱就卖多少钱。你豆腐卖贱了,我们的买卖怎么做呀!”对于市场竞争,张洪发涉足未深,当然尚不理解其中的奥秘,只是想:“我是共产党员,办啥事都要想到大多数人的利益,损人利己的事绝对不能干!”于是,他退避三舍,蹬起自行车到十公里以外的村子去卖。
一连几个月,张洪发每每来回二十公里卖完豆腐回到村里时,一些同行还在敲梆子呢。买豆腐的乡亲看看张洪发后车座上的空盘儿,无可奈何地向其他豆腐摊子走去。张洪发猛然意识到自己是“聪明一世,糊涂一时,好心办了件大蠢事。”就是嘛,他退避三舍的结果,使卖豆腐的同行丧失了竞争意识,做豆腐的技术依然如故,乡亲们照样吃着孬豆腐、贵豆腐。
张洪发又回到附近村子里,更响地敲起了诱人的梆子声。梆子声震惊了卖豆腐的诸同行,也给他们增加了无形的压力,感到若不及早下功夫提高做豆腐的技术,就会在竞争中失败。许多同行便跑到张洪发家里学习技术。张洪发也不封锁,毫不保留地把自己“轻点重压”、“包外清浆”等秘诀传授给他们。
竞争使豆腐质量普遍提高,豆腐专业户也由十几户增加到三十多户。张洪发在大街上贴出个红帖儿,说是要成立个豆腐协会,把大家组织起来,切磋技艺,分析市场形势,以便把买卖做得更红火。许多同行已经纷纷报名要求参加这个协会。
(新华社供本报专稿)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