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82阅读
  • 0回复

明星的摇篮——福建侨乡学校体育纪行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7-01-04
第3版(科教·文化·体育)
专栏:

明星的摇篮
——福建侨乡学校体育纪行
分布在福建沿海的侨乡学校,曾经哺育出一批批体育明星:梁学仁、刘玉煌、翁康强、陈尊荣、郑达真、倪志钦、郭跃华……
侨乡学校为什么能源源不断地出人才?首都等十七家新闻单位记者组成的采访团,最近采访了十多所侨乡学校,探寻这个问题的答案。
拳拳爱国心 座座体育馆
海外侨胞的心胸里,始终奔涌着爱国思乡的热流。他们纷纷慷慨捐款办学,为侨乡青少年兴建了国内第一流的体育设施。
福清县华侨中学矗立起一座崭新的双层体育馆,下层一千三百平方米,为学生食堂;上层一千七百平方米,可打篮、排球,做体操。其规模堪与许多省运动队训练基地比肩。这座体育馆,是由印尼华侨蔡先生独资捐款盖成。体育馆落成仪式本来准备请他剪彩,但他不幸溘然长逝。旅菲华侨李先生伉俪获悉家乡南安县新营中学取得县中学生田径运动会总分第一名时,欣然投资十六万元,在新营中学修建一个四百米跑道的正规田径场,可容纳观众数千人。最使记者团叹为观止的,是晋江县金井镇一所仅有六百名学生的普通乡村小学——毓英小学,居然平地拔起一座宏伟、新颖的毓英体育馆,面积一千二百五十平方米。在米黄色人字形硬木地板上,设有活动的篮排球架。记者们都说,走遍全国小学,恐怕再也找不到第二所这样的体育馆。听说记者团来校采访,为这座毓英体育馆集资五十万元人民币的两位侨胞,特地从菲律宾飞回学校,接受记者们的采访。他们说:“旅外校友集资建毓英体育馆,一方面报答母校恩师培育之功德,一方面希冀家乡学校也能出明星。”采访后,由记者组成的男排与毓英小学女排进行了一场友谊赛,以零比二输给毓英小女排。
献身事业 辛勤探索的体育教师
侨乡学校第一流的体育设施,固然使记者们赞叹不已,然而,更使记者们由衷钦佩的是一批优秀体育教师。他们不光数十年如一日勤勤恳恳哺育新苗,更重要的是勤于探索,勇于创新,把体育教学引入现代体育的新型轨道,为国家输送了一批好苗子。
翁祖烈老师1931年从上海体专毕业后,回到莆田一中任教,至今已有五十五个春秋。他是全国千名优秀体育教师之一。四十年代的跨栏好手陈碧英、五十年代的肖金英、七十年代的刘玉煌和翁康强,这些名将身上都浸透着他的心血。
曾经培养国家篮球队主力黄云龙的泉州五中体育教研组,在体育课上摸索出新经验,体育课不光按男女生分班,而且在男女生中还按体质强弱、身材高矮分组,使学生们各得其所。培养撑竿跳亚洲纪录保持者梁学仁的福清县少体校的田径教练,在抓娃娃田径教学中总结出“两入手”经验:一是从游戏入手,激发孩子们对田径运动的兴趣与爱好;二是从纠正基本动作入手,使孩子们掌握正确的跑、跳跃、投掷的基本动作。
厦门一中出了倪志钦、郑达真、郭跃华等名将。该校体育教研组敢于突破大纲,在体育课上突出田径,引进电教手段,在普及的基础上抓好以田径为主的校运动队。洪宽基老师对跳高教学尤有独到的探索。他自己改制照相机、频闪器,拍摄了二千五百多张跳高技术照片。在总结教学实践的基础上,他写出《背越式跳高教学与训练》《少年跳高运动员选材探讨》等论文,先后刊登在大学学报和体育报刊上。
林利锋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