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8阅读
  • 0回复

戈壁滩上的绿洲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7-01-04
第4版(政治·法律·社会)
专栏:

戈壁滩上的绿洲
新华社记者 刘回年 顾月忠
记者在青海的戈壁滩上,不时看到荒漠中出现仙境般的绿洲。进去一看,都是阡陌纵横,绿树成荫,牛羊成群,充满着生机。在这人烟稀少的大漠中怎么会有这样的好地方?一打听,原来这大都是劳改农场,是劳改犯开辟的绿洲。
据青海省司法厅长扎西尼马介绍,这些由劳改犯开辟的绿洲,海北、海西、青海湖畔、柴达木盆地都有。中共青海省委书记尹克升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劳改犯是开发、建设青海的一支重要力量。省里的同志还感慨地说,内地一些同志不了解青海,把青海看作是流放犯人的地方,其实犯人在这里改造成新人的同时,也建设了绿洲,开发了青海。
青海省的犯人改造工作取得很大成绩,建国三十多年来,内地一批批犯人在这里改造成新人。他们建城市,盖工厂,开辟绿洲,使不毛之地有水、有树、有物产,万古荒原换了人间。
让我们看看大漠深处的诺木洪劳改农场吧。从西宁出发,汽车在八百里瀚海穿行。进入戈壁腹地,四周沙海茫茫。在离格尔木市一百四十公里处的前方,突然出现一片好大的绿洲,放眼望去,茂密的树木一直延伸到戈壁滩南面的祁连山下。一排排房子掩映在密林中。
农场负责人高振武,是位五十年代就带劳改犯在这里创业的老同志,他领我们参观访问了农场的监狱、农田、林场、厂房、学校、农科研究所和家庭。高振武告诉我们,这个农场在1955年初建时是一片大荒滩,满地是沙砾、红柳包。劳教人员带着一批河北、山东、江苏等地的劳改犯来到这里,支起帐篷开荒种地。年复一年,改造好的犯人离开了,新的犯人进来了。他们开渠引水,将昆仑山的雪水引进荒滩;开垦出七万亩良田,在荒滩上植树造林,试种各种农作物,还搞加工业。现在这里面貌大变了,光林带就有四千多亩,小麦、油菜、瓜果、蔬菜都长得很好。三十年来,给国家交售商品粮四亿斤。农场培植的小麦良种“诺木洪二号”,平均亩产八百斤,试验单产达一千九百八十斤。诺木洪大蒜和枸杞子,更有名气。二千多亩枸杞子,每年可给外贸出口好几万斤,外商指名要这里产的“柴杞”。农场的蔬菜、鲜蛋等,源源不断地供给格尔木市,有力地支援了市场的供给。
党的劳教政策在这里取得了胜利。我们看到的监狱,都是新修的房子,干净、整齐。犯人们除了正常参加劳动,还盖有教室,犯人在这里上文化课,学技术。老犯人经过改造后放弃了回老家的打算,都在这里当就业人员,决心为开发青海贡献力量。党的劳改政策落实了,刑满释放的就业人员中,不少当了医生、教师、科研人员,有的还当上了企业管理干部。我们来到就业人员王再兴家里作客,他是农场初创时从河南来的,1963年刑满释放后,他就留在农场就业,而且把家乡的妻子和孩子都迁来了。他劳改前只有初中文化,在劳改时,农场让他到农业技术训练班学习,钻研农业科学技术,就业后,分配到农场农科所当技术员,他和所里的另一位就业人员王友廉合作,研究出了小麦新品种。他今年五十四岁了,一家住上三间房,还有个小院子,老伴和五个孩子都在农场,四个孩子已经工作,日子过得火红着呢!
(新华社供本报专稿)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