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7阅读
  • 0回复

战士的胸怀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7-01-04
第5版(文艺作品)
专栏:

战士的胸怀
苏 策
老山前线某部队政治部首长送给我一本油印诗集,希望我能为它写一个序。我有时给别人的作品写点评论,还从没有写过序一类的东西,所以我对接受这样一个任务还有点犹豫。但是一看到书的封面上印着《一级战斗英雄史光柱诗选》字样,我的心动了。
史光柱的英雄事迹早已在部队和群众中传诵:1984年4月夺取老山的战斗中,作为班长的史光柱始终冲锋在前,发现排长负重伤时,主动接替排长指挥,带领部队冲进敌人阵地的第一道堑壕;右脚负了伤,战士们要把他送下阵地;他说:“不完成排的夺取高地的任务,我决不下山!”于是强忍着疼痛,又带着部队冲进敌人的第二道堑壕,这时踏响了地雷,身上和面部多处负伤,双眼血肉模糊,右眼球从眼眶中滚了出来,全身是血。他什么也看不见了,但仍用颤抖的双手摸着壕壁艰难地站了起来,挥拳高呼:“为牺牲的战友报仇!”鼓舞部队完成了夺取高地的任务。
此后的消息是:他被中央军委邓小平主席授予“战斗英雄”称号。
接着,我在报纸上又看到了这样的报道:
史光柱英勇杀敌、双目失明的事迹在报纸、电台宣传后,昆明市聋哑学校师生专程到病房慰问这位英雄,并决心给他送来“新的光明”。学校经过反复挑选,决定派出有三四十年教学经验的舒振华、李盈兰两位老师教他学习盲文,每星期二、五下午到病房上课,并把专用课本、笔、字具赠送给史光柱。
多好的英雄,多好的人民!我觉得,在国家、部队和人民的亲切关怀下,为了祖国而双目失明的英雄,理应好好休息了。当然,这不是他自己想休息,但这个休息是心安理得、问心无愧的。
所以,当我看见书上《一级战斗英雄史光柱诗选》这行字的时候,立即推开每日的忙乱,拿起这本诗集,把上面的四十多首诗,一口气读了两遍。
这是诗吗?是诗。但更象火!象雷!象电!字里行间,抒发着英雄报国的豪情壮志,血在奔涌,心在呐喊;字里行间,没有炫耀,不用雕饰,朴实无华。也许艺术质量还不是那么高,但它抒发了八十年代青年军人的胸怀,象嘹亮的号角,象汹涌的海潮,鼓舞人们奋勇向前。
而这些诗篇,竟然出自双目失明人之手,他要经受多少艰难困苦呀!他原来就识字,但只能拿着笔用手摸着写,写歪了怎么办?写错了怎么办?在医生、护士和战友的帮助下,他用常人难以想象的毅力终于写出了这么多诗。这种精神,我们过去只是在苏联《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作者奥斯特洛夫斯基身上见到,想不到今天我们也有了自己的奥斯特洛夫斯基。我们应该认真学习他,也希望史光柱继续努力,夺取新的高地,争取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真正的中国的奥斯特洛夫斯基。
有人讲,八十年代卫国战士的心声,就是希望人们理解,因此提出了“理解万岁”的口号。但是史光柱这些诗里却没有这种恳求的声音。“理解”这两个字,是前线战士以外的人应当懂得的字眼,而在英雄们的头脑中,却只有这样的诗句:
战士的心胸,
象博大的宇宙。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