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5阅读
  • 0回复

开放搞活给边陲高原带来什么? “和尚屯”的变迁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7-01-05
第4版(政治·法律·社会)
专栏:

开放搞活给边陲高原带来什么?
“和尚屯”的变迁
新华社记者 刘回年 顾月忠
在充满神奇色彩的青藏高原,记者不时看到丰收后的藏胞长途跋涉到拉萨去拜佛,把钱花在信教上,但在青海省尖扎县解放村,我们却看到了另一番景象:身披袈裟的阿卡(和尚)不再化缘布施,而是牧羊耕作;信教群众在富起来之后,不再把票子往寺院里扔,而是过社会主义新生活。
汽车在青海高原奔驶,绕着回肠九曲的山路,我们来到了黄河岸边的解放村,寺院里传出的诵经声和钟鼓声,充满着宗教的神秘气息。村党支部书记扎西才让告诉我们,过去这里是有名的和尚村,村里除了阿卡,还有几十户人家全都信教。有的人还外出求佛拜神,寄希望于神灵。但这却无济于事,村里的落后面貌依然不改。1982年以后,青海省军区所属单位和村子结成共建点,开展建设精神文明活动。从此,信教的藏胞懂得了社会主义新生活的意义,思想观念变了,使劲的方向明确了,村子的面貌日新月异地变化着。   “光拜佛不能脱贫,发展生产才能致富。现在村里的群众都懂得这个道理。”扎西才让和村里的藏胞在和我们交谈时,都讲了这个认识。过去藏民不搞商品生产,致富路子窄,村里的人干活的少,收入低,家家都穷得叮当响,全村没有象样的住房,村里畜粪遍地,酗酒、打架时有发生。在共建活动中,他们举办文化夜校和技术讲座,讲发展生产的意义。村里的藏胞发动起来了,大搞果树栽植和商品生产,还走出去承包修建县上的电影院和商业大楼,富裕的金桥很快架起来了。现在,全村的果树由1982年的三百多棵发展到近六千棵,家家有果园。拖拉机、脱谷机、胶轮大车等致富工具,过去看不到,现在许多人家都添置了。存款的人家也很多。
“有钱要过好生活!”我们在村上访问藏胞的家,许多小伙子都对我们这样说。我们在这里,看到了藏胞过社会主义新生活的新面貌。村里几乎家家都修了藏式新房,窗明几净,庭院里有果树,有盆景,千姿百态;村里的道路也修整得干干净净;许多中青年藏胞穿着西装;家家吃的也很卫生。我们见到几位青年小伙子,问他们有钱了是去拉萨朝拜,还是用来买电视机?他们毫不含糊地回答:“不去朝拜,买电视机。”
我们感到惊奇,问村党支部书记,那村上群众信教的问题怎么解决?他回答说:“照样信教。群众不到外面去拜佛,家家户户都有自己的经堂,不受影响。”我们到藏胞家里一看,发现每家都有别致的经堂。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经堂修得很漂亮,菩萨都釉得金灿灿的。信佛的藏胞每天照样念经拜佛。
我们顺着钟鼓声来到有数百年历史的喇嘛寺庙——古雷寺。庙宇飞檐重阁,盏盏酥油灯散发着烟香味,阿卡们忙于做佛事。这一切与其它喇嘛寺庙没有两样。所不同的是,这里的阿卡不仅是佛门弟子,还是自食其力的劳动者,是建设精神文明的积极参加者。他们在做佛事的同时,还承包了八十多亩果园,三十多亩责任田,牧羊二百多只。我们见几个阿卡额角挂着汗珠,朱红色的袈裟也湿透了一片,遂问:“忙啥了?”一位叫陈力尖措的阿卡回答说:“树渴了,浇遍水。”
陈力尖措是这个寺院的植树模范。几年前,他为了解决牧羊人和行路者纳凉歇息的困难,在寺院后面的荒山秃岭上栽了三棵树,自己经常步行十多里,从黄河里背水到山上浇树苗,经过艰苦的努力,终于使树苗扎下了根,长出嫩绿的新叶。村上开展军民共建时,解放军和村干部一再夸陈力尖措这件事办得好。全寺的阿卡都学习他,三年期间,在昔日的乱草地上栽活了一千三百多棵苹果树,七千多株榆树和白杨。去年,古雷寺被青海省树为“植树造林先进寺院”。
同寺管委会负责人先巴交谈,我们方知这位老阿卡也是解放村军民共建领导小组的成员。我们问:“军民共建和宗教活动有没有矛盾?”他说:“做阿卡的首要条件是积德行善,多做好事,我们的教义上是这样讲的。解放军帮助藏民除旧俗,讲卫生,挖穷根子,过富裕日子,这也符合阿卡们的心愿,我们很赞成!”
古雷寺的阿卡们以前过着化缘布施、不劳而食的生活。开展军民共建以来,先巴多次把阿卡们集合起来,反复讲减轻群众负担,改善寺院生活,革除旧的习俗,支援国家建设的意义。从那时起,他们就不搞摊派勒捐,以寺养寺,自食其力。他们用节约的钱认购国库券,并买了九百斤水泥、十四方木料和玻璃等建筑材料,捐献给村上的学校和“青年民兵之家”。去年,有两户藏民想买拖拉机,因手头缺钱,急得不得了。寺院闻听后,马上拿出七千块钱帮助那两户藏民解决了困难。
先巴老阿卡说起解放村的变化,激动不已。临走,他拉着我们的手说:“感谢邓阿爷(邓小平同志)给我们制定了这样好的政策!”
(新华社供本报专稿)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