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5阅读
  • 0回复

进一步加强技术进步的宏观指导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7-01-05
第5版(理论)
专栏:

进一步加强技术进步的宏观指导
李念慈
随着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必须面向经济建设方针的深入贯彻,人们越来越认识到要振兴经济,实现四化,进而使我国逐步接近世界发达国家的生产技术水平,使人民生活达到比较富裕的程度,关键在于科学技术能否有一个较大的进步。
技术进步含义十分广泛,概括地讲就是用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新工艺、新产品,逐步取代老技术、老设备、老材料、老工艺、老产品,使国民经济各部门逐步转移到新的技术基础上来。这里既包括技术发展中全面的、飞跃性的质变,也包括生产技术的局部性、渐进性的改进;既包括工艺技术上的发展和突破,也包括生产组织管理上的调整和完善;既有大量企业本身的工作问题,更有很多宏观上的统筹规划和组织协调。正因为技术进步是一项比较复杂的系统工程,与很多方面的工作都有密切关系,因此,要加快技术进步的步伐,除了要充分调动企业对实现技术进步的动力和活力外,还要十分重视加强和改善对技术进步的宏观指导和管理。
一、要有不同时期的加速技术进
步的总体发展战略。
实现技术进步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科学技术总是不断发展的,当前技术比较落后,需要技术进步,即使以后技术提高了,也仍然需要技术进步。为了有计划、有步骤地实现技术的不断进步,必须针对不同时期国民经济发展的目标和要求,及时制定加速技术进步的发展战略。大体上应该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一是技术进步的总目标。技术进步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经济发展中的关键问题,是为经济建设服务的。技术进步的总目标,也就是一定时期内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从世界上说,每个国家的情况不同,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不同,技术进步的目标也就不同。有的国家重点是解决劳动力不足的问题,有的是解决资源不够的问题。从一个国家来说,各个不同时期要解决的重点问题也各有侧重。从我们当前的情况来看,“七五”期间生产建设中的两大关键:大力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积极增加出口创汇能力,以及我国经济中的两个致命弱点:产品质量差、物质消耗高,这在相当一个时间内应该作为技术进步的目标和主攻方向。至于更长一些时间的目标,需要根据国家的长远发展规划研究确定。
二是明确、协调的产业政策。有人把日本的经济发展政策形象地称为“倾斜”政策,意思是在一定时期内要重点发展什么产业,有关的经济政策就“倾斜”到什么行业,实际上就是明确重点。在实现技术进步中,同样也要在国民经济的众多产业中,选择好重点产业或者带头产业。技术进步的重点或带头产业,至少要有两个基本条件:一是它和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关系密切,它的技术进步能最大限度地促进和推动其它各行各业。二是有出口创汇的潜力,从发展来看,对改善我国的出口构成具有重要地位。当然,重点或带头产业并不一定只是一个,也并不是一成不变。从当前情况来看,不少同志认为机械电子工业作为国民经济的“装备工业”,应该成为技术进步的重点或带头产业之一,这个意见值得考虑。同时,重点或带头产业还不能只限于定性的概念,而要有定量的资金和物资的投向和分配比例,有强有力的经济政策,否则,带头和重点就可能成为一句空话,得不到真正落实。
三是切合国情的相对稳定的技术政策。技术政策就是根据一定时期的发展目标和任务规定的技术发展方向、重点和途径,确定采用什么技术,发展什么技术,限制什么技术和淘汰什么技术。
技术的选择不能只考虑越先进越好,应该主要根据综合经济效益和社会经济效益。我国幅员辽阔,地区间的经济发展很不平衡,资金不足、劳动力较多等特点,决定了在技术水平上必将是多层次的多元结构。从总体来说,到本世纪末,国民经济各部门要普遍采用发达国家在七十年代或八十年代初已经普及了的适用于我国的先进技术,但具体到各行各业、各个地区,不应该一刀切。有些领域和技术经过努力可以达到经济发达国家七十年代或八十年代初的水平,有的也可能接近当时的先进水平。有些国外的先进技术,由于不适合我国国情,不宜作为发展方向。有些可能是发达国家普遍使用,但不算最先进的技术,我们还得花力量去普及和发展。有些还需要发展和创造具有中国特色的技术等等。只有技术政策制定好了,才能有效地推动技术进步。特别是关系全局的技术政策和重大装备政策,必须多方论证,慎重决策。一经确定,就要相对稳定一个时期,有关方面都要共同遵守,不要轻易更动。
四是合理的、经过综合平衡的行业规划和地区规划。这里需要强调的是行业规划而不是部门规划,不是目前分属于各部门的相同行业的规划简单相加,而是真正打破地区、部门界限、实行军民结合的统一规划。虽然目前由于受条件限制,在进行这项工作时难度较大,但必须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积极创造条件,把真正的行业规划搞起来。地区规划主要应该根据总目标和总要求,结合当地的具体情况,努力发展自己的特色和专长,而不是自成体系,片面追求“地而全”、“市而全”。
二、要组织一个统一的组织协调
技术进步的权威机构。
技术进步涉及到方方面面,各项工作又都有密切的内在联系。目前,由于受部门分工的限制,很多工作又重复又分散。有些事情几个部门重复抓,有些事情又没有人管,影响了技术进步的进展。
从大的方面来说,科技生产“两张皮”的问题没有根本解决,经济发展中对技术进步提出的要求不突出,科学技术的研究与经济建设的结合还不够密切。从一些具体工作来说,“铁路警察,各管一段”,相互脱节,互不协调的情况也不少。拿科研工作来讲,科研、中间试验和成果推广就衔接不够,科研单位的一些同志认为成果一经鉴定,就算完成任务;工厂的一些同志又希望科研成果最好马上就能在生产中应用,而对中间试验大家都考虑得较少。实际上,科研成果由试验研究到中间试验,最后到在实际生产中应用,从某种程度说有时工作量并不比研究工作本身少,没有专门的力量往往很难实现。又如技术引进,现在比较普遍的现象是重引进,轻消化。其实,引进工作本身固然很复杂,而消化吸收工作量更大。在资金安排上也往往是只考虑了引进的钱,没有相应的消化吸收的钱。事实上,一个引进项目用于消化吸收的资金往往要比引进的费用多几倍。同时,各个部门在工作中由于涉及本身利益往往还会出现一些矛盾,因为缺乏及时的权威性的协调和仲裁,结果使有些问题久拖不决,甚至不了了之,造成损失。这些问题更不是一个企业所能解决得了的。以上情况说明,要加快技术进步,取得更好的宏观效益,必须有一个统一的、具有一定权威的组织协调机构。
三、在注意发挥经济杠杆作用的
同时,强化经济立法和必要的行政干预。
前一阶段,似乎有这样一种倾向,一说要发挥经济杠杆的作用,就不大敢说行政干预;一讲要搞活,就只是放宽政策,不大敢强调控制和管理。其实,对经济活动中的必要的行政干预,任何时候都是不可缺少的。特别对一些关系到实现技术进步全局的问题过去抓得不够,还要适当加强。要把经过实践行之有效的准则和规定用法律形式固定下来,加速经济立法,使法律成为推动技术进步的重要手段。以机床为例,现在全国拥有量为三百多万台,居世界第二位,但其中约有一半是“大跃进”年代和十年动乱时期制造的性能质量较差的产品。世界工业先进国家的发展趋势是机床的总量增加不多甚至减少,而机床的构成改变,性能落后的逐步淘汰,高级精密的比重增加。我国由于没有强制淘汰落后机床的办法,三百多万台机床的拥有量基本上是三十多年来机床产量的相加,这种状况很不适应技术进步的要求。因此,必须尽快研究制订淘汰和更新落后产品的法令,颁布强制更新过分陈旧设备的条例等等。同时,为了确保产品质量和提高经济效益,还要研究制订重大产品的质量标准和经济批量标准。凡是粗制滥造造成质量事故和发生质量问题时,要追究有关人员的法律责任。
四、要努力为技术进步创造良好
的环境和条件。
经济体制改革要有一个良好的经济环境,技术进步同样也要有一个比较宽松的经济环境。实践证明,建设速度过高,投资规模过大,各方面绷得过紧,对技术进步十分不利。拿机械工业来讲,它的发展直接受工业建设和市场需求的支配。前两年,在工业超高速发展的情况下,机电产品出现了全面紧张的局面,有些地方购买机电产品一不问质量,二不问水平,三不问价格,有货就要,甚至一些五六十年代的性能落后的产品也供不应求。拿原材料来讲,由于供不应求,前一段有的地区又办起了不少群众称之为“一脚踢”的小高炉,虽然生产的产品质量差、成本高,但仍然竞相购买,经营者也有利可图,其结果是使一些早已淘汰的落后技术又盲目繁殖,助长一些企业片面追求产值、速度的倾向,放松了实现技术进步的努力。要使技术进步有一个良好环境,就必须坚定不移地在指导思想上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不要片面追求高速度,并且积极创造条件,逐步建立起一定的买方市场,让用户有择优选购的余地,使企业有技术进步的压力,造成一种社会主义企业之间合理竞争的局面。这是能否加快技术进步的前提。
另外,经济活动中的重大决策对技术进步影响极大。为了使一些重大决策尽可能符合客观实际,稳定少变,给技术进步创造一个较好的条件,必须逐步建立一套不同层次的科学决策程序,使目前基本上依靠经验决策尽快向科学决策转变,从提出问题、确定目标开始,经过拟订方案、分析评价,直到局部试验、普遍实施、信息反馈、调整修改,每个步骤都要有一套科学的方法和程序,并且做到责权利紧密结合,以避免和减少重大决策的失误。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