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8阅读
  • 0回复

湍流中的高歌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7-01-06
第3版(科教·文化·体育)
专栏:学界新秀

湍流中的高歌
本报记者 周庆
高歌 北京航空学院404教研室副教授。1945年生于青岛,1962年考入北航。毕业后曾在青海沙漠地区一个电厂工作十年。1978年重新考入北航攻读研究生课程,1981年获硕士学位,1985年获博士学位。1980年至1986年共在国内外发表十六篇论文。1984年,他作为“沙丘驻涡火焰稳定器设计原理及方法”的主要发明者获国家发明一等奖。
四十一岁的高歌,没有陶醉于国家发明一等奖。1984年,就在奖励颁布时,他已在思考湍流的耗散、弥散相互作用理论。两年之后,他告诉记者,已初步完成了新理论的推导。
湍流问题,有人称之为经典力学中遗留下来尚待解决的最大问题。
何为湍流?把水龙头开小一点,水会平稳地流出。开大了,急促的水流便会呈湍急紊乱状。在流体力学中,前一种现象被称为层流,后一种便是湍流。
湍流边界层会产生比层流边界大数百倍的阻力。如能解释、控制它,就会大大提高流体机械的效率,受益的包括航空、航海、天文、气象以及大量工业装置。正是这一诱人前景,百多年来,吸引了全世界成千上万的专家去研究它,许多人为其耗费了毕生的精力。
在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湍流中,高歌感到了他这一代人肩上的重任,开始以一个年轻学者的敏锐眼光,寻找突破点。
他用半年多时间,列出一套新的方程,编成程序输入计算机,结果算得一塌糊涂,连前人一百年前能解决的问题也解决不了。那是去年国庆节前夕,失败的痛苦,使他整夜无法入眠。他觉得自己总是犯了方向性错误。次日早晨起床后,脑袋里嗡嗡直响。可是,吃早饭时,突然灵机一动,自言自语道:“我全错了,没准反了180度呢。”他赶忙把方程里那些自己推导出来的符号,正的变负,负的变正,再输入计算机一算,奇迹出现了,许多错误避免了。又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竟把最近十几年里湍流研究中的三大类难题一一解决。高歌说,我这是运用直觉思维中的两面神思维法。
高歌善于扬长避短,在重要关头,往往得益于这种跳跃式的直觉思维。
当年在青海沙漠地带工作的时候,高歌发现,有一种沙丘,不管风怎么吹,都不会变形。物理学知识引起他的联想:这种沙丘,肯定是气流绕过沙丘后形成的旋涡特别稳定造成的。当时,他当然不知道自己的这一联想会导致惊人的发现。直到结束了沙漠地区的工作,回到北航读研究生的时候,他才知道,1977年,美国宇航局曾委派一位著名的沙漠地质学家帮助研究沙丘的稳定性,想把其原理运用到航空、航天技术上。高歌便把自己当年的联想告诉了导师宁榥教授。教授对他说:“你一定要从旋涡的特性上来研究这个问题。”从沙丘的稳定性,到沙丘驻涡火焰稳定器,再到国家发明一等奖,高歌在导师的指导下、同事的帮助下,终于使我国在航空喷气发动机技术领域处于世界前沿。
高歌善于在科学思维的王国里跋涉。会议室里,人声嘈杂,他可以陷入冥想;电影院里,声震屋宇,他可以充耳不闻。有时,他闲散得象是无事可做。突然间,他又昼夜不停,废寝忘食地投入工作。他坐在书桌前的时间不多,而一旦坐在那里,便常常是成功的前兆。
对科学家们来说,生活也常常是一种湍流,特别是现代生活。在读博士研究生期间,高歌除了完成自己的学业,还给本科生讲课,当副导师辅导硕士生,还要准备出国作访问学者,且不说还有沙丘,还有湍流……1984年以后,妻子调来北京,生活开始向他显现出自己的全部内容。他的第一个损失,就是占有桌面的时间更少了。晚上,当中学教员的妻子要备课,小儿子要做作业,他只好进一步发挥自己的特长,在思维的王国里漫游。
对这一切,高歌也有自己的独特看法。他觉得,在他的创造年华到来的时候,遇到了良好的创造环境。
如今,他在湍流理论研究中,吸取统计学派和决定论学派的长处,提出湍流不仅具有单向扩散性质,还可具有弥散特性。以此为出发点,他在湍流理论研究中引入了破碎网动力学的基本观点,建立了两个湍量动量方程。
他的阐述新理论的部分文章和论文摘要在国内外发表后,已引起国内外专家和有关部门的重视。这使高歌受鼓舞。如今,系统论述湍流理论的科学论文已经脱稿。
一个新的理论框架,虽然是初步的,但已在科学的湍流中诞生。
(附图片)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