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7阅读
  • 0回复

小集镇上“大世界”——全国农村文化站工作会议侧记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7-01-10
第3版(科教·文化·体育)
专栏:

小集镇上“大世界”
——全国农村文化站工作会议侧记
本报记者 龚永泉
目前,我国农村已有乡镇文化站四万八千个,比1978年增加三万四千个。1980年开始兴办的集镇文化中心达九千五百多个,这类中心一般都建有影剧院、图书室、电视录像室、书场、各种游艺活动室、宣传橱窗及画廊等,被群众誉为“小集镇上的‘大世界’”。不久前,出席全国农村文化站、文化中心工作会议的二百多名代表从四面八方汇集江苏无锡,带来了这些“大世界”的欢声笑语。
求乐、求知、求美
新时期农民对文化的需求是什么呢?代表们归纳了三条:求乐、求知、求美。因此,农村文化工作必须由单纯娱乐型的“小文化”向综合服务型的“大文化”转变。
山东滕县的十八个乡镇文化中心正是围绕这“三求”,开展了有声有色的工作。求乐:去年平均每个农民看电影二十一场,逢年过节组织文艺会演、民间游艺、灯火晚会、体育比赛等大型活动,平时还有现代歌舞、登山、游园等新项目,并组建了农民管弦乐队;求知:科技咨询、幻灯宣传、科技影片汇映、科技讲座接踵而至;求美:举办音乐、美术、书法、摄影、武术培训班,开设养鱼、种花、缝纫、烹饪等讲座。不少农民有事无事都要到文化中心转一转,看一看,说:文化中心不仅有玩的,有看的,还有学的,是我们致富的好参谋。
青年农民进行文化生活的方式也有了新的变化,从过去满足于台下看戏、场外看球的观赏型变为登台表演、上场比赛的参与型。1986年春节,无锡市洛社镇举办首届“洛社之春”艺术节,有一千八百人参加演出,六万多人争相观看,夫看妻,父看子,评头评足,好不热闹。
“无文不新”
代表们分析,在农村经济活跃起来之后,一些地方出现了某些消极现象,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当地缺乏文化活动场所,农民群众缺乏正当健康的娱乐活动。
贵州惠水县小岩脚村离县城五十多公里,农民温饱问题解决后,聚众赌博、酗酒闹事、迷信活动风行一时。后来,村里因陋就简办起了文化站,拉起各种文艺组织。文艺队巡回演出一百二十多场,观众达九万人次。丰富多采的文化活动把现代文明引进偏僻村寨,荡涤着一些人精神上的污垢。小岩脚被评为全县第一个“文明村寨”。
“文化文化,文能‘化’人”。一些沾染上不良习气的农村青年,参加文化站的活动以后,逐步改掉了恶习,成了文化活动的骨干。走进农家大院,只要粗粗观察一下,就能发现文化生活潜移默化的熏陶:院子里由单纯种菜变为结合种花草,屋里由贴年画变为挂画屏画匾,窗台上由堆放杂物变为放置盆景摆设。怪不得一位代表向记者建议:“在农村工作的宣传上,除了讲无农不稳、无工不富、无商不活外,还得加上一条,无文不新。”
有人认为:“抓经济是进账,抓文化是出账”。这种认识是片面的。农村文化事业办好了,可以给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湖北随州市何店区过去农民看戏看电影往外跑,农副产品也要带到外地卖。影剧院建成后,招来了观众,集镇流动人口多了,商品购销成倍增加。市委办公室印发了“建一座影剧院,搞活了一条街”的简报。
富的富办,穷的穷办,不可不办
参观了无锡县、常熟市五个颇具规模的农村文化中心,有的代表称赞:到底是财大气粗!同时,有的代表心情却分外沉重:自己那里,文化站还没有踪影呢。据统计,全国还有一万多个乡没有建文化站。出路何在?会议也提供了这方面的典型。
甘肃陇西县1985年人均收入只有二百二十元,低于全省水平,更低于全国水平。县领导认为:农民有了文化,有了知识,才能加快治穷致富的步伐,确定了建文化站的原则:富的富办,穷的穷办,不可不办。十个困难乡,群众自愿三角、五角地捐献。在墙上拉绳子挂报刊。文化站干部抬来自家的碗柜放图书,桌凳和球台用土坯水泥砌制,乡政府把电视机搬到文化站供群众收看。用了三年时间,二十六个乡都有了文化站。
全国农村文化专业户已达二十八万户。在有些国家、集体财力不足的地方,正是以这些文化专业户为依托,民办文化站。安徽阜阳地区由农民办的文化站已有十多个,建站投资达三十五万元,相当于全区各市县一年群众文化经费的总和。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