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8阅读
  • 0回复

陇中牧业“步步高”——黄土高原见闻之三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7-01-11
第2版(经济)
专栏:

陇中牧业“步步高”
——黄土高原见闻之三
新华社记者组
地处黄土高原西部的甘肃中部干旱地区,近几年大念“草木经”,使畜牧业产值在农业总产值中占到22.3%,超过了全国平均16%的水平。许多专家学者对这一成就感到大喜过望,当地群众面对“山上有了林草,圈里有了牛羊,囤里有了余粮”的状况更是高兴。
以定西为代表的甘肃中部十八个贫困县,是黄土高原上植被状况最差的地方,加上过去无休止地垦荒种粮,导致水土流失严重,生态失调,农牧业都受到影响。1983年,胡耀邦、赵紫阳同志先后到这里调查研究,提出“反弹琵琶”的战略思想,鼓励人民种草种树、发展畜牧。三年来,这十八个干旱县的人民群众共种草六百多万亩、种树四百多万亩,还恢复了许多地方的天然植被。这些林草为养畜提供了大量饲草,使畜牧业迅速发展起来。1985年十八个县的大家畜由1982年的九十一万头增加到一百一十一万头,猪由一百三十一万头增加到一百八十六万头,平均每年分别增长7%和14%;各类肉食产量增长了70%。过去连饭也吃不饱的地方,现在许多人家里腌了一缸缸猪肉,老人和孩子喝上了牛奶。
随着畜牧业的发展,这里的粮食生产也打破了恶性循环的局面,三年来,这十八个干旱县的粮食总产由十亿公斤上升到十三点九亿公斤,人均占有粮食由一百四十公斤上升到二百六十公斤,人均纯收入由一百三十元上升到二百三十四元,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
记者专门访问了这几年靠种草养畜走上富路的通渭、陇西、会宁、静宁、庄浪等五个县,他们在畜牧业专家王素香等人的帮助下,近三年种植成功红豆草、紫花苜蓿、草木犀一百四十八万亩,大家畜净增了十万头,猪净增了十五万头。往年这些地方一进入冬天便是一片荒凉萧索景象,如今山上有肥实的羊群,村庄崛起一排排瓦房,到处是一派人欢马叫的景象。
畜牧业的兴起正改变着人们传统的观念,人们开始由“养牛为耕田,养羊为踩粪”的农本畜牧业转向“养畜为挣钱”的商品畜牧业。素有养羊传统的环县羊只开始向养羊能手集中,养羊专业户进行集约经营,养羊的商品率大大提高。全县养羊超过百只的农户已达七百八十多户,形成了一批初具规模的家庭牧场,有的商品率高达80%以上。过去穷得连耕牛都养不起的定西县香泉乡,近三年来种草二万六千亩,户均有大家畜二头。全乡还出现了一百一十多个养牛专业户,一年可提供商品牛八百多头。回族农民喜得禄从1984年起种草养畜,短短几年已出售肉牛七十四头,出售肉羊一百三十多只,纯收入一万多元。  (新华社供本报专稿)(附图片)
上图为宁夏海原县农民的羊群。全县现有羊三十多万只,每年向国家提供牛羊肉二百多万公斤。    新华社记者 张生贵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