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4阅读
  • 0回复

“我们关注中国”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7-01-12
第6版(国际)
专栏:

“我们关注中国”
本报记者 徐平
“我们关注中国。改革搞得怎么样了?发生了什么变化?”当穆罕默德·哈姆迪先生说这番话时,我们深切地感到中国的事情在这位阿尔及利亚朋友心中所占的位置。阿尔及利亚朋友关心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关心对外开放和对内搞活带来的变化。这是我们不久前访问这个地中海南岸国家后留下的印象。
穆罕默德·哈姆迪先生是《非洲革命》杂志总编辑,也是这次我们人民日报代表团访阿的全程陪同。在汽车里、餐桌上,中国的改革和开放成了我们的一个热门话题。
其实在阿尔及利亚,象哈姆迪先生那样关心中国改革的大有人在。阿尔及利亚民族解放阵线党中央机关刊物有两份:法文的《非洲革命》周刊和阿文的《圣战者报》,两家编辑部合用一座办公大楼。我们去作客那天,两刊的社长把我们让进二楼一间宽大的会议室。围成方形的桌子后面已坐了许多编辑、记者,只空了主席台一排。
我们团长先简单介绍了中国的情况,然后是回答问题。他们提出的问题有:“中国的对外开放,是否如西方报刊所述,是向西方开放?”“实行对内搞活,私人企业起什么作用?”“市场经济会冲击和影响国家计划经济吗?”“贵报作为中央党报,是如何宣传党的改革、开放政策的?”等等……他们的问题如此集中于我国的经济改革,对了解今天的中国表现出如此巨大的热情和愿望,出乎我们意料之外。那天两个多小时的活动几乎成了“记者招待会”。两刊工作人员都十分认真地记录着。会议室里主人充分理解的欢声笑语和得到满足后发自内心的鼓掌,使我至今难忘。
在以后的许多天里,当我们接触了更多的阿尔及利亚朋友后才明白,他们关心中国当前的改革事出有因。在安纳巴,我们幸会了该省省军区司令格尼夫·阿卜杜拉(加麦尔)。革命时期,他曾在我国学习过。这位喝过松花江水的朋友深情地对我们说:“中阿友谊是在阿尔及利亚革命最困难的时候建立起来的。”言外之意十分清楚,“患难识知己”,无论在汉语或是阿语里,这句谚语同样温暖人心。
然而由于地理位置的远隔,再加上新闻媒介还不尽适应要求,妨碍着阿尔及利亚朋友正确、全面地了解中国。出于对朋友的关心和爱护,他们十分关注中国,特别对向外部世界开放后会带来什么影响深为关切。我们把对外开放比作打开窗户,呼吸新鲜空气。这就难免会飞进苍蝇。但我们不应害怕苍蝇而紧闭窗户,连新鲜空气也不要。至于飞进来的苍蝇,处置它并不难办。这个形象而又生动的比喻,阿尔及利亚朋友深以为然。
不过对于阿尔及利亚新闻界朋友来说,他们关心中国改革有更深一层意思,希望了解我国改革的经验。到阿尔及利亚访问前,我看过一些材料:由于世界市场石油价格暴跌,据官方估计,1986年阿尔及利亚仅石油一项就减少三百亿第纳尔(约合六十亿美元)的收入。为此,政府已采取断然措施,限制进口,加强外汇管理,厉行节约。同时要求生产部门发挥效益,挖掘潜力,提高生产力。沙德利总统亲自号召人民动员起来,为维护阿尔及利亚的政治和经济独立而努力。
当飞机越过湛蓝的地中海海面,把我们带到依山傍海的阿尔及尔市时,适逢阿尔及利亚革命三十二周年纪念。节日之夜,刚交子时,礼炮轰鸣。我站在奥雷斯旅馆的阳台上,面对灯光通明的港湾,不由地想起,这欢庆革命胜利的礼炮声,不正是激励阿尔及利亚人民去战胜经济困难、加快建设步伐的号角吗!
漫步阿尔及尔街头,虽说繁华依旧,但以往大量进口的副食品不仅价格上涨,而且供应不足。一场近十年来所未见的考验在向阿尔及利亚人民挑战。无论在“沙漠之门”加尔代亚还是在工业城市安纳巴参观,也不管在工厂、农村、油田或是学校、家庭访问,凡是我们接触到的各阶层阿尔及利亚人民,无不在为战胜暂时的经济困难而努力,在思索。他们从我们代表团口中捕捉中国改革的信息,又以实际行动告诉我们必定战胜困难的信心。
阿尔及利亚民族解放阵线党中央常务书记处外事书记布哈拉在会见我们代表团时说过:“中国和阿尔及利亚都是通过武装斗争打出来的,有许多相似之处,现在又都面临着经济建设的繁重任务。我们可以互相学习,互为借鉴。中国的建设经验是宝贵的,特别是开放、改革。”“我们关注中国。”我理解阿尔及利亚朋友这句话的内涵。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