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1阅读
  • 0回复

黑龙江畔“乡村女教师”——记八六届中央机关讲师团黑河支队成员张革菲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7-01-15
第3版(科教·文化·体育)
专栏:

黑龙江畔“乡村女教师”
——记八六届中央机关讲师团黑河支队成员张革菲
胡端宁
当她第一次报名参加讲师团时,名字被领导划掉了,理由很简单:爱人去了美国留学,她应该在京带自己两岁的孩子。她把孩子送到外地姥姥家,再次报名,被批准了。就这样,她来到了八六届中央机关讲师团支教工作的最北点——黑龙江省黑河市。
二十九岁的张革菲,是中国农业科学院的研究人员。平常,她在生人面前讲话都会脸红,如今,要登上讲台。学生、教师、校长、教导主任、讲师团长和分团长、讲师团员……看着人们热情期待的目光,她真有点紧张,应该在黑板上写“遗传物质的变异”,却丢掉了最后的“异”字。然而,她的启发式教法,朴素、准确的表述、风趣的比喻,形象的说明,换来了满堂会心的微笑。她成功了,四个多月下来,学生们反映:“张老师讲的遗传育种课印象深。”老师反映:“在地区统考中,只有张老师讲的专业课可以为学校拿分。”张革菲为自己得到人们承认感到高兴,也为自己这个在大科研机关根本不起眼的本科生成为这里的“学术权威”吃惊:在她任教的黑河农技高中里,十一位老师中只有一位是农校毕业生,大专毕业生根本没有。
张革菲的住处,离农技高中约五里,往返一趟,需一个来小时。黑河的隆冬,冰天雪地,太阳最高爬到屋顶,懒洋洋地划一小段弧线后,便沉了下去,下午三点左右,天色就暗了下来。在零下十几度的严寒中,在溜光的冰雪道路上,在昏昏的夜色里,张革菲常常一天往返四次。为了工作方便,有关方面为她配备了自行车。冰雪道上,有时去一次竟摔四次跤。可几个月里,她从未迟到过。
她担任了班级的副班主任,用自己学农的经历点燃了学生学农的理想之火。她从北京带来的排球腾飞在学校上空;她自费买来奖品,组织起体育比赛;她不远数里、数十里进行家访。学生家长眼含泪水,握着她的手:“我把孩子交给您了。”她把一颗心用到了支教工作上,她请来了同伴为毕业班学生补习物理课、讲授政治经济学。她积极组织讲师团成员开设了农村实用技术系列讲座,同学们感动地说:“就是为了张老师那火热的心,我们也要上好专业课。”
当张革菲与同伴沿黑龙江上溯一百二十里,将农村实用科技系列讲座推向张地营子乡时,乡村轰动了。乡政府礼堂外,马爬犁、拖拉机、自行车,停了一片,礼堂内,连窗台上、走廊里都挤满了人,方圆二十多里五个村的专业户、重点户、青年农民、乡里的领导、科技人员、中学老师……人们纷纷赶来。当她走上讲台时,五台录音机一齐打开,她深入浅出地讲述黑龙江省大豆在全国的地位及发展潜力,讲本地大豆单产不高、总产不稳的原因及其高产措施,发表自己对当地生产的见解与设想,礼堂内爆发出阵阵掌声。不少人随讲师团巡行六十里,再次听讲座。
“刚刚四个月呀!”回忆起这一切,张革菲既吃惊又振奋,仔细琢磨起下学期的工作来。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