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7阅读
  • 0回复

西太平洋上说海道天——访中美合作海气调查船中方首席科学家王宗山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7-01-17
第3版(科教·文化·体育)
专栏:

西太平洋上说海道天
——访中美合作海气调查船中方首席科学家王宗山
本报记者 王友恭
我国科学家为什么要远离祖国大陆去西太平洋赤道两侧的广阔洋面上探索海洋气象奥秘?在“向阳红五号”远洋考察船上负责科学调查工作的中方首席科学家、副研究员王宗山,没有马上回答记者提出的问题,而是先从海洋物理和海洋气象科学史方面,对我进行了一番“科普”。
海洋,占地球总面积的70.8%,相比之下,陆地就小得多。科学家们通过研究,逐步认识到海洋是向大气释放热量,并影响大气变化的重要因素。近二十多年来,地球上许多地方天气现象既不能单从气象的角度,也不能单从海洋的角度得到解释。于是,人们研究气候预报和天气预报时,就把很大一部分注意力逐步转向海洋。海洋学家和气象学家开始携起手来,共同研究海洋和大气之间的这门崭新的边缘学科。
说到这里,王宗山站起来,展开一幅标有多种符号的海洋气象图说,近十年来,科学家在研究全球气象变化时发现,赤道及热带(低纬度)海域,是影响全球中高纬度地区气候的关键。于是,人们把研究海洋的注意力逐步集中到赤道一带。为此,在1979年上半年,联合国气象组织和国际科学联合委员会联合了一百四十六个国家参加全球大气试验。在同一时间内,五十多艘科学考察船围绕着赤道开展海洋和大气关系的调查。这是一次十分壮观的国际科学研究大协作。我国也派出了两艘调查船。当时年仅四十三岁的王宗山,就是其中一条船上的首席科学家。联合国气象组织对中国科学家调查的结果相当满意。国际海洋界看到在开展这种综合性强、难度大的海洋调查方面,中国具有相当强的力量,纷纷要求开展这方面的合作。
王宗山说着,又拿出一叠图表,指给我看。近几年来,科学家们还发现在赤道及低纬度海域中,西太平洋海域能量的地理变化和时间变化直接影响着赤道及全球天气的变化。而我们前往考察的这一海域,几乎是海洋科学研究的空白区。谁先在这儿做出了扎扎实实的工作,谁就在实际上对全球大气科学研究做出了贡献。这也正是从1985年冬季开始,中国与美国科学家率先携起手来,到这个海域开展海洋与大气相互作用关系研究的重要原因。上次考察,获得了相当丰富的实时调查资料。王宗山等中国科学家根据西太平洋上新出现的异常现象,认为那是给人们带来的“厄尔尼诺”现象的先兆。这一分析报道出去后,引起国际海洋界的重视。“厄尔尼诺”每两年到十二年发生一次,常常是在圣诞节前后开始出现。“厄尔尼诺”出现后,赤道海域原来从东太平洋流向西太平洋的海水,出现升温倒流的现象。
当我问起这项调查对我国有何经济意义时,王宗山说,多年的资料表明,每当“厄尔尼诺”现象出现时,我国的东北地区就发生冷害。这种冷害能使这一地区粮食减产几十亿斤。与此同时,我国的南部广大地区又往往发生严重干旱。“厄尔尼诺”现象对我国沿海的渔业生产影响也很大。但是,现在还没有足够的资料把这种现象的具体物理过程说清楚,人们还没有掌握住“厄尔尼诺”现象发生的规律。他说:“经过大量深入的调查和研究,倘能预报这种现象,那么,西太平洋沿岸的许多国家,包括我国在内,就可以提早实施对策,将其灾害降到最低的程度。说到这里,这位首席科学家将身子向前拱起,兴奋地说:正因为如此,这方面的研究成为世界海洋和气象界的热门课题,我国已把它列入“七五科技攻关规划”。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