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阅读
  • 0回复

“白菊”走向世界——记北京洗衣机总厂引进技术实现创汇的历程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7-01-18
第2版(经济)
专栏:

“白菊”走向世界
——记北京洗衣机总厂引进技术实现创汇的历程
本报记者 董焕亮
“白菊”牌洗衣机,不仅成为国产洗衣机中的佼佼者,而且进入了国际市场,1984年7月至今,已为国家创汇一百三十一点五万美元。
“白菊”走过的路,是“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出口创汇——再引进技术”的良性循环之路。
起步晚 起点高
坐落在北京卢沟桥畔的北京洗衣机总厂,是一家曾生产过十六年民用炉的企业。
1981年春,该厂与“老掉牙”的民用炉挥手告别后,建起了制造洗衣机的生产线和仓库。但由于起步晚,基础差,经验不足,生产的洗衣机与当时市场上娇艳的“白兰”、“水仙”等产品相比,质量远逊数筹,成本高出一块,没有竞争力。为使“白菊”之花盛开,厂里决定走引进之路。
他们了解到日本东芝公司1980年推出新型喷淋式双桶洗衣机,被称作家用洗衣机发展史上的一次“革命”。经过反复研究,厂领导决定瞄准这个高起点引进技术。
然而,当他们向日方专家提出这个方案时,却被婉言劝阻了。理由是:该型洗衣机关键部件喷淋管生产技术复杂,生产成本占整机的10%,向东芝公司买专利耗资甚昂……
难道代表着八十年代水平的洗衣机就不能在中国生根吗?的确,这种有二十多万个微孔的一尺长的喷淋管,国内没有一家企业生产过。可经济竞争中,常需“背水一战”,要敢冒风险。他们决心求助于国内兄弟单位,搞联合攻关。由于缺乏经验,他们先后与一家塑料研究所、一家塑料厂共同研制,都失败了。这并没有挫伤他们的勇气。1983年3月,山东蓬莱滤清器厂成了新的合作伙伴。滤清器厂技术副厂长带领两名技术人员,在半年内,顶着烧结炉炙热的高温,用六种不同原料进行了数千次试验,终于研制成功喷淋性能和外表光洁度俱佳的喷淋管,成本降至整机成本的2%,使日方专家大为叹服。
攻克这一难关后,引进新机型全套图纸和关键设备的协议迅即拍板成交。又经过一年时间的建设和试生产,1985年1月起,具有八十年代国际先进水平的洗衣机,便在这里以每三十秒产一台的速度,源源不断地制造出来。
众手浇开“白菊”花
两年来,新型洗衣机一百四十七种零部件全部实现了国产化。回顾这一历程,厂里的干部和职工群众都感慨地说:“协作攻关威力大,众手浇开白菊花。”
消化吸收光靠一家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特别是一些关键的化工材料、辅料,国内闻所未闻,更没有制造的先例。就拿粘接各种零部件的粘合剂来说,没有它,洗衣机就会象一台机床没有用螺丝钉连接紧固一样,只能是一堆废物。1984年6月,化工部化工研究院向他们伸出援助之手。该院高分子部粘合剂组的四名科研人员,冒着盛夏的酷暑和刺鼻的气味,经过三个月的反复配制,研制成功三种完全符合要求的粘合剂,把洗衣机的各个“器官”牢牢地连在一起。接着,刹车块、轴承套、含油棉等关键部件的材料,也分别由十几家科研单位研制成功了。
近两年来,洗衣机总厂将90%的零部件扩散到分布在全国各地的七十四家协作配套厂生产,保证零部件质量便成为实现国产化的重要环节。他们除采用招标的方法,择优选定配套企业外,还对每批零部件设专人严格检验,发现不合格品及时退货。洗衣机标牌原由六家企业印制,因为采用旧工艺,颜料容易脱落,斑驳陆离,影响外观。去年初,他们坚决淘汰了这六家企业,改由广东台山长塘工艺厂生产,采用国际上八十年代先进的丝网工艺印制,附着力强,光泽好,给洗衣机穿上了漂亮的新装。
在总厂内,他们实行以质量为中心的经济责任制。全厂九百多名职工中,就有八十四名质检人员,采用二十八种引进的检测设备认真把关。去年和今年,日方专家两次来厂,认定“白菊”产品质量是上乘的,达到了东芝公司的出厂水平。去年6月,轻工部在广州进行家用电器质量评比,“白菊”洗衣机被评为仅有的两个优秀新产品一等奖之一。
近两年中,“白菊”洗衣机先后在多哥、新加坡、莫斯科、华沙、亚太地区等博览会上崭露姿容,颇受国外客商的好评。前年在生产的第一年就出口了五千台,去年又翻了一番,达到一万台。
不久前,在国家经委召开的企业技术进步会上,北京洗衣机总厂被评为“花钱少,消化吸收快,引进效果好”的先进单位。“白菊”走向世界的历程充分证明:这荣誉是当之无愧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