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19阅读
  • 0回复

艺术欣赏“易入”性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7-01-19
第8版(副刊)
专栏:美学杂俎

艺术欣赏“易入”性
金开诚
仅仅数十年前,我国一般人还过着日出而作、日没而息的生活,整天忙于生计,说不上有多少精神上的调剂与享受。然而时至今日,人们温饱有余,便有了相当迫切的娱乐要求。由于信息传布工具的进展与普及,客观上也使艺术欣赏更为方便。因此,艺术与人群的接触面之广,便远非昔日可比。正如物质享受会影响人的机体一样,精神上的享受也必然影响人的精神面貌。所以,艺术欣赏活动是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大有关系的。
艺术欣赏是通过颇有特殊性的审美方式作用于人的精神世界的,因此看起来,它的直接影响只在审美趣味的高低雅俗方面。但因为人的大脑是个整体,它的各种活动都互相关联,所以在一点上受到触动,就往往波及全脑,即调动知识经验的储存,以加深感受和理解,发挥思维与想象。因此,审美过程虽有其不同于一般认识活动的特殊性,但它决非孤立的心理活动。艺术欣赏中的所谓感悟、动情、浮想联翩、发人深思之类,就都是触一点而动全脑的表现。所以一部艺术作品如真能动人心魄,那就会在人的意识网络中引发相当广泛的振动。更何况文学艺术反映社会现实是无所不至的,所以它在人的意识网络上也就可能有很多的触发点;这么多的触发点再加上联想、想象与思维之臂,可想而知在人的精神领域中会引起多有广度的反应;其陶冶情性、启益心智的功能是多么不容忽视。
大脑活动的整体性广泛表现于各种认识活动,并不限于艺术欣赏,但艺术欣赏与其它认识活动相比,又有“易入”的特点,为其优势之所在。文学艺术是以生动有趣的感性形象为载体的,正投合了人们渴求调剂精神,娱乐身心的需要。这就是为什么在影院剧场周围出现的争夺退票的场面不见于其它使人受教的场合。孔子曾慨叹“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这“色”如果改为指声色之娱而言,则他的那句话同样也适用于今天。只是把“德”与“色”对立起来则大可不必,因为德育是可以寓于声色之娱的。声色之娱既深为人们喜闻乐见,接受其影响便有很大的主动性。参照物质领域中的事情来看,自己争取到一个苹果与别人赠给自己一个苹果,都不过是一个苹果而已;而在精神领域中,主动或被动接受一种影响,往往有大为不同的效果,艺术欣赏因利于调动欣赏者的主动性,所以其效果往往非一般的思想传输可比。
由此可见,艺术欣赏是精神文明建设中应该坚持狠抓的一大实事,或者竟可视为一个大有群众性的“突破口”。但是,目前亿万群众天天在进行的艺术欣赏却是处于直控与失控相交替的状态。直控未免生硬,效果不好;失控则更可能在精神文明建设中起反作用。传统观念以艺术欣赏为小事一件,殊不知其中是大有学问需要研究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