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8阅读
  • 0回复

敢过江东叩富门——和县农民进城致富记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7-01-21
第2版(经济)
专栏:

敢过江东叩富门
——和县农民进城致富记
本报记者 张振国
在南京、芜湖、马鞍山的饭馆里就餐,或在市民家中作客,人们常常听到:“这鱼好,是早上从和县来的!这菜新鲜,也是刚从和县来的……”
记者于元旦前夕走访了和县。亲身感到这里农民极强的商品意识、时间观念:
午饭过后,他们就把当天采摘的蔬菜、捕捉的鱼虾、屠宰的家禽家畜,一筐筐、一担担装上机动车辆,运到渡江码头或自家的船上。
晚饭一过,赶早市的农民就更加忙碌起来。他们有的驾着机动车辆,顺着沿江公路直奔南京;有的划着小船,横渡长江直奔对岸的芜湖、马鞍山市。
不用自家车船的农家妇女,则别有一番忙碌景象。清晨五时许,记者来到和县最热闹的渡口——金河口码头。一路之上,只见她们肩挑、身背、膀挎各种土副产品,争分夺秒,赶早过江。首班过江船上,整齐地摆着二百多个篮筐,有活蹦乱跳的鱼虾,有叽叽呱呱的活禽,有绿油油的芹菜、香葱、元须、蒜苗、腊菜,还有白生生的萝卜、花菜、雪藕……
到了县里,县长戴自明告诉我:和县地处安徽过境长江北岸。气候温和,雨量适中。江岸线有四十多公里,大小过江码头有十多处,民间小船到处可泊。县的正面对着我国十大钢铁基地之一的马鞍山,左面和右面斜对着历史名城南京和港口重镇芜湖。对江的灯火都能看得清清楚楚,可世世代代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和县人,只知道固守田园,单一种植水稻、棉花,不知道发展多种商品,向城市叩开致富之门。
戴县长说到这里,非常感慨地念了南宋女诗人李清照写的两句诗:“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他说,和县有个乌江,是楚霸王不肯过江、拔剑自刎的地方。如果我们老是闭江自守,江东有财不敢去发,其结果必然是作茧自缚,世代受苦。因此,他们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特别是在改革、开放政策逐渐深入人心之时,于1984年春,提出了“宜粮则粮,宜鱼则鱼,宜禽则禽,宜畜则畜,吃百家饭,发江东财”的口号。因口号符合民心,全县很快就涌现出几十个粮食、蔬菜、家禽、家畜、鱼蟹、豆腐、粉丝、板鸭、蛋糕等专业村、乡和大户。全县农民收入,当年即从1980年的人均一百九十元,增加到三百四十元。这时,县里的决策者因势利导,更加明确地要求全县人民“心中要有江东市场,手中要有时鲜佳肴,把致富眼光紧紧盯着城市餐桌”。并引导农民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前提下,因地制宜地开辟了二十多个蔬菜、鱼蟹、畜禽、食品加工基地,相应地建立起信息咨询、技术协作、良种繁育、畜禽防疫、商品流通、吃喝游乐六大服务体系。
到了去年,敢向江东发“吃”财的人就越来越多了。他们用勤劳的双手,为和县历史写下一连串的“前所未有”:
——蔬菜复种面积扩大到五万亩,比前年增加一倍。其中塑料大棚育菜一千三百亩,比前年增加六百多亩。年产商品菜一亿多公斤。
——生猪饲养量二十二万六千多头,比前年增加一万七千多头。可养水面已有94%养了鱼,年产时鲜四千五百多吨。
——商品经济的发展,催动了交通运输的起飞。1979年全县私人船只仅有一条,如今已发展到五百一十五条,总吨位达到二万多吨。各种机动车辆,已由原先的几十台增加到二千多台。
——原来最怕“抓了菜,丢了粮”,结果去年粮食总产也创造了历史最高纪录。
元旦前夕,县里算了一笔帐:1986年全县农民人均收入已达到四百三十元,其中约有三分之一发的是城市餐桌上的财。全县工农业总产值,也有三分之一来自江东市民的菜篮子。当然,和县还算不上富有,但那种“锄头挖象银子,裤子碎象裙子,三十晚上一帐算子,只落个扁担绳子”的岁月,已一去不复返了。代之而来的是“盖新房,娶新娘;搭大棚,育菜秧;结鱼网,挖鱼塘……”,到处是一片团结、奋进的冬忙景象。
在谈及这种景象时,县委书记洪连文下了这样一个结论:要想叩开城市大门,两手空空是敲不开的。城市发展要有吸引力和辐射力,农村发展也要有吸引力和辐射力。只要有占领城市市场的意识,手中有了吸引城市的商品,就不愁城门不自开。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