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0阅读
  • 0回复

衡水地区改进工作作风 一千多名干部下乡扶贫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7-01-21
第4版(政治·法律·社会)
专栏:

衡水地区改进工作作风 一千多名干部下乡扶贫
本报讯 河北省衡水地委、行署采取“单位包点,脱贫达标;派人进驻,一年换届”的办法,选派党政机关干部分期分批到贫困村扶贫,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到1985年,衡水地区仍有五百余个村庄的农民尚未脱贫,约占全区总村庄的10%,引起了地委、行署的重视。为此,地委、行署决定每年选派约占三分之一的党政机关干部深入乡村扶贫,把扶贫工作列入各机关目标责任制内,一年一考核,三年消灭贫困村。各单位承包点,由地、县下乡办公室与乡、村领导四方共商选定,坚持村庄优势和部门特长相结合,提高扶贫效果。
1985年10月下旬,全区选派了一千二百多名干部,进驻四百一十五个贫困村。一年来,这些干部帮助驻在村调整、整顿、充实领导班子,调整产业结构,传授和引进生产技术,既在乡、村挂职,又在村里扶贫,千方百计引导农民劳动致富。地区招待处副处长刘忠兴等三名干部进驻的武邑县苏正乡大刘庄,是县里有名的穷村,帐面上只有八元钱。经过调查研究,刘忠兴认为大刘庄贫困的原因是全村没有一摊工副业,既不能增加收入,也不能“以工补农”。于是他力排众议,坚持在村里办起了塑料编织厂、砖厂、蔬菜生产基地三摊集体工副业。筹建时,没有资金,他想方设法帮助村里借款四万三千元;没有旅差费,他拿出自己准备买电视的一千多元垫支。经过精心管理,三摊工副业以优质和薄利多销取胜,一年下来,收益六万多元。
目前,第一批干部进驻的四百一十五个贫困村,已有二百二十一个村脱贫。第二批选派的一千三百六十名干部,也于去年11月陆续换届到位,展开了工作。 (崔彦杰)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