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阅读
  • 0回复

访奇通圭扎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7-01-21
第6版(国际)
专栏:

访奇通圭扎
鲍世绍
奇通圭扎,是津巴布韦仅次于首都哈拉雷和工业重镇布拉瓦约的第三大城镇,距哈拉雷约二十公里,人口二十五万。
独立前,推行种族隔离政策的政权把城市居民区划分成“白人区”和“黑人区”,在哈拉雷工作的黑人大都住在距那里二十公里的奇通圭扎,一家人挤在少水缺电、低矮潮湿的窝棚里。难怪人们称这里为索尔兹伯里(哈拉雷旧称)的“集体宿舍区”。
1980年津巴布韦独立给奇通圭扎镇带来了新生。头五年,镇政府大量投资修建住宅,用分期付款的办法出售给居民。新建住宅达二万多套,相当于原有住宅总和的两倍。镇政府官员告诉我们,变化最大的是文教卫生事业,中小学分别从1980年的二所和十所增加到1986年的十二所和二十二所,现在学龄儿童都有上学的机会。除四个诊疗所外,1984年新建了一家有三百张病床的中心医院,当地居民的一般疾病都可以就地治疗。
安置难民、解决就业问题一直是政府工作的重点。政府鼓励人民自办合作社,既解决就业问题又可以发展经济。在镇上,我们访问了一家由复员军人自筹资金办起来的合作商店。商店经理契戴波·丘谢从1972年到1980年为争取民族独立进行了出生入死的斗争。独立后,他响应政府号召复员回家,同十七个复员军人一道开办了这家合作商店。现在,该店生意兴隆,为繁荣当地经济发挥了作用。我们请他谈谈自己的感受,他说,“过去为民族独立我们流过血出过汗,今天,我们要继承光荣传统,为巩固独立成果、发展经济贡献我们的力量。”在旁的伙计们听了都点头表示同意,认为他的话表达了复员军人的共同心声。
在啤酒厂工作的汽车司机姆夏贝茨邀请我们到他家作客。女主人介绍说,独立前夕,他们一家无法在农村生活下去,被迫迁徙到这里,自建了一个小小的窝棚栖身,天天为温饱奔波。独立后,他们第一批搬进了新建的住宅,从此生活一天比一天好起来,月月有结余。我们坐在客厅的沙发上,欣赏从带着两个大音箱的收音机里放出的非洲音乐。卧室里有沙发床与大衣橱,厨房里用电炉做饭。女主人还向我们表示,购置电视机的计划马上就可以实现了。陪同我们参观的官员对我们说,这样的家庭在这个镇上是很普遍的,居中等水平。
中国人民关心奇通圭扎的发展。中国于1983年赠送给津巴布韦的服装厂就设在这里。在中津两国技术人员和工人的共同努力下,该厂很快向市场提供了一批批学生装和工作服。1985年,一队从湖南来的中国白衣战士来到奇通圭扎中心医院工作。他们高尚的医德和医术,得到了广泛的赞誉。当地居民亲切地称这些白衣使者为“我们的大夫”。正如穆加贝总理在奇通圭扎服装厂的开工典礼上所说,“津中两国兄弟般的友好关系早在我们民族解放战争中就开始了,今天,在我们消除殖民主义残余和建设完全独立国家的道路上,这种友好合作和支持得到了发展和加强。”他的话概括了中津两国友好关系的现状。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