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5阅读
  • 0回复

漫谈副刊文化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7-01-21
第8版(副刊)
专栏:文化雅俗谈

漫谈副刊文化
唐大笠
登泰山,又使我想起办副刊应该有自己的特色。泰山,五岳独尊,心向往之。抵达泰安,因游客太多,只得住理发店。翌晨乘汽车东至泰山中天门,再上,有缆车可乘,只消五分钟,便登泰山绝顶。同伴人年过半百者居多,偏偏不拣这个便宜,意在游而不在旅,决心扶杖徒步攀登,要试试爬十八盘的艰险。
谁知这一天天不作美,撒下弥天大雾,混沌乾坤,五十步之外就啥也看不清。我们破雾而行,那沿途比比皆是的摩崖石刻,基本上都看得真。就书法艺术而言,大多数都是好的,绝好的尤属珍贵,百读不厌,这是他山所难企及的,比如黄山就鲜有摩崖刻。我们正议论着泰山与黄山,下山的游客摩肩而过,有的就主动搭起腔来,并劝我们不要再上去,谓泰山简直不可与黄山媲美。过了一会,一些捷足先登的报界同仁们也下山了,亦报之以如上的同感,总之山东的泰山输却安徽的黄山。尽管如此,却一点没有动摇我的游兴,我是奉行“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的审美观的。画家黄宾虹看山能把山看活,看得有动感。果然,没待我们爬上南天门,雾散天阶,泰山开始敞开胸怀,袒露本来面目。所到处处,我没有忘记把泰山与黄山加以比较。我终于感到,齐鲁平原,唯泰山拔地而起,其奇秀虽不及黄山,但它的雄浑、庄严、宽厚、凝重与稳健,又不是黄山能望其项背的。不然人们为什么要说“稳如泰山”、“重如泰山”呢?如果有谁把黄山比作云中仙子,飘若翩跹,瞬息万变;我则要把泰山比作力的神工,好比老僧入定,从容不迫。比喻从来是跛足的,未必恰当。感受不同,见仁见智,可以各说各的。但令我思考的,为什么有人至今一直迷信于“黄山归来不看岳”那句查无出处的话呢?而我们的同行也有附和如是观的。黄山为吾乡吾土,我无意鄙薄它,然而我决不敢断言黄山在全国称冠,更不相信全国名山大川都应当拿黄山当“样板山”,舍黄山便一概没有看头。如果我的这一点浅见能够成立的话,凡事(特别是文学艺术)能于同处求不同才好。联系到我们的各家报纸的副刊文化,它似乎有的该是黄山,有的即为泰山,以至是华山、嵩山、东海、黄河、长江,甚至是虽不享名,却独具特色的什么山什么水,各呈其态,各有个性,才叫多彩多姿。若以某一定模式,绳之于其他,未必是个好办法。妥否?愿同行诸公教正。(下)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