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4阅读
  • 0回复

彝家日子有改善 苗家生活有提高 贵州二十个“少、边、穷”县正在进步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7-01-24
第2版(经济)
专栏:

彝家日子有改善 苗家生活有提高
贵州二十个“少、边、穷”县正在进步
本报讯 新华社记者刘子富报道:贵州省毕节、黔南、黔东南和黔西南四地(州)的二十个“少、边、穷”县正在悄悄进步。各族农民由衷感到:党的改革、开放政策和社会主义制度使贫困农民的吃、穿、住、行一年比一年好。
改革的步步深入,推动了经济的发展。以毕节地区为例,一九八三年以前,这个地区八个县,贫困乡集中连片的县就有六个。全区贫困户占总农户的百分之七十以上。到一九八五年,贫困户就下降到百分之三十一点六。经过去年的继续努力,又传来新增一批农户告别贫困的喜讯。乌蒙山腹心地带的大方县陇公乡坡头村原是穷得出名的彝族聚居村寨,全寨十八户人家,近几年远抓林,近抓粮,磨豆腐、养猪和喂鸡一齐上,家家送走“穷鬼”,请进“财神”。八十五岁高龄的寨老(彝族村寨自然领袖)陈兴舟拉着记者的手说:“现在住新房,吃大米,喝好酒,除了共产党,哪朝哪代能使彝家过上这样的日子?”
彝家日子有改善,苗家生活在提高。比陇公乡还偏僻的化联乡眉井村的六十七家贫困户,三年前家家为温饱犯愁。近两年联合办起了林药场,大家种粮、植树、栽药,酿酒、喂猪、养鱼,还开煤窑,烧砖瓦、炼硫磺,已形成资产八十多万元。一九八六年虽然遭受灾害,人均纯收入仍达三百六十五元,人均占有粮食五百斤以上。
这二十个“少、边、穷”县在改革、开放过程中,逐渐打开紧锁的“山门”,增强同外界的联系,从开眼界、学技术、学管理,发展到引进资金、技术、设备和人才,开展横向联合。据毕节、黔南和黔东南三地(州)的不完全统计,近年来引进技术、设备和资金的项目达二百二十九项。以“人无厕所畜无圈”的落后面貌而闻名的黔南州罗甸县农村,从省农科院引进早熟蔬菜栽培技术,发展商品生产,仅此一项,一九八六年全县增收三百七十多万元。
贵州最贫困的赫章县有八十九个乡,其中贫困乡就占八十八个。农村改革的春风吹进这片山高坡陡、水险地瘦的封闭山区,省、地、县又派出得力干部深入到千家万户去扶贫,全县以采矿冶炼为治穷致富的突破口,去年有二万多劳动力从农田上转移出来,从事冶炼劳动,已炼粗锌五千多吨,出口精锌四百多吨,两项产值超过一千二百五十万元。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