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8阅读
  • 0回复

师古不泥古 学人莫似人——观摩“中国当代已故著名书画家作品选展”有感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7-01-24
第8版(副刊)
专栏:

师古不泥古 学人莫似人
——观摩“中国当代已故著名书画家作品选展”有感
钟灵
观摩“中国当代已故著名书画家作品选展”,使我记起了李苦禅先生两句话:“师古不泥古,学人莫似人”,以及他对于国画创作的其他一些精辟见解。
苦老认为我国的山水画,到了明末,就走下坡路了,董其昌、“四王”,名气很大,但一味临摹仿古,以致失去了自己的个性和灵魂。徐悲鸿大师也说过:“文至八股,画至‘四王’,算衰败到家了!”苦老这两句话的意思,并不是反对“师古”和“学人”,而在于如何“师”和如何“学”。临摹前人之作,作为掌握国画笔墨、构图的一种学习方法,本来是无可厚非的,但是作为创作,“临摹画谱,原样照抄,陈陈相因,不可取也”(苦老语)。他总是强调“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不能脱离“生活”这个艺术的唯一源泉,但又不是照抄照搬,而应该有画家自己的创造,使作品比生活和自然本身更有艺术魅力。
苦老的“师古”,也是钻研历代名家的用“心”之处,对石恪、梁楷、朱耷、徐渭、石涛、扬州八怪、赵之谦、吴昌硕、任颐……都曾精心研究,下过苦功。他探讨古法,为的是参透古法,参透古法为的是发展古法,创出己法。苦老曾是京剧长靠武生的票友,最佩服京剧《长坂坡》中的赵子龙,能够在敌阵中七进七出,“进入重围固然不易,而突出重围更加困难,何况是七进七出!”苦老以这个情节为例,来阐明画理,主张学习古人和别人要能进能出,敢进敢出,而“出”尤其是关键,要不落前人窠臼,大胆创造自己的东西。石涛也说过:“安能使古人之须眉生我之面目?”真是英雄所见略同了。
这次举办“中国当代已故著名书画家作品选展”,是当前我国文化生活中一件有意义的事,广大观众会从中得到美的享受;而对于我们从事书画创作的人,当然是一次很好的学习机会。要学,就要善于学,李苦禅的学习方法不是给予我们很好的启迪么?
有的人说,我们的国画已经走进了死胡同,已经没有什么前途,应该改弦易辙,向外国现代诸流派靠拢,才会跟上时代的脚步;并认为老国画家保守,守旧,思想不解放,固步自封云云。看了这个展览会,就会感到这些论点是站不住脚的。这个展览会展出建国以来逝世的书画家作品,时代距我们最近,可以看作是古老的我国书画传统艺术的继承和创新,是通向我们当前书画艺术的一座桥梁。这些书画各有作者独特的风格,同时又有一致的民族风格。
正如京剧应该姓“京”一样,我认为国画也应该姓“国”。不断创新,不断发展是必然的,却不该丢掉可贵的民族传统,用外国的什么“新”玩意儿来取代它。我们要推陈出新,首先是内容之新,在技法上当然也应该有新的探索和追求,在探索中遭到失败,也没有什么了不起,不必大惊小怪;但艺术的长河,总不是无源之水,继承和发展已故书画家们孜孜以求的事业,正是还活着的书画家们应该尽心尽力的责任。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