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4阅读
  • 0回复

清代的“冰嬉”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7-01-24
第8版(副刊)
专栏:文化采风录

清代的“冰嬉”
李景生
“冰嬉”是我国传统的体育娱乐活动。清代统治者为了“习武行赏”,寻欢作乐,每年冬季腊月,便组织皇家的八旗士兵,在北京北海的冰面上表演各种滑冰活动。清高宗(乾隆)於1773年,在北海琼华岛的白塔西侧兴建庆霄楼,就是为了观赏这一娱乐活动的。
清代的“冰嬉”(又称“冰戏”)又称“跑冰鞋”,即《金鳌退食笔记》中所载:西苑冰上掷球(毬)之戏。每年农历十二月,西苑三海(北海、中海、南海)冰层坚固之时,帝后们便选择吉利日子,到西苑三海乘坐冰床临场观看皇家士兵们的滑冰表演,有时在北海五龙亭,有时在琼岛西侧,也有时在瀛台等地。当时滑冰用的冰鞋,是把一根直的铁条嵌在鞋底上。
当时的滑冰活动有三种形式。第一种叫做“抢等”,即比赛速度滑冰。其形式是:在离帝后们乘坐的冰床二至三里之外,树大纛(似旗之物)。当炮声一响,参加滑冰的兵士们便迅驰而奔向帝后的冰床所在地。当兵士们滑近御座时,侍卫们便牵而止之。根据兵士们到达的先后,按次序分为头等、二等,给予奖赏。
第二种叫“抢毬”,就是争抢冰球。兵士们分为左右两队,左队穿红衣,右队穿黄衣,分立御座前。侍卫将一皮球猛踢至两队中央,兵士们便立即争抢。首先抢到球的兵士再把球掷出,或将球向冰上猛一击,球跃起数丈高,兵士们便急起接球,如果掷球者所在队再抢到球即可得分。如此反复进行,就成为“抢球”。
第三种叫“转龙射球”。是由身穿正黄、正白、正红、正蓝、镶黄、镶白、镶红、镶蓝等八色八旗军服装的皇家兵士组成八个小队。每队排头第一人手持弓箭,八个小队组成一支转龙似的长队,盘旋曲折地在冰上滑行。在帝后的御座附近,设置一座彩门,门上门下分别悬挂“天球”和“地球”。当士兵们的“转龙”长队滑到彩门前,手持弓箭的人射球,射中者可得奖。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