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5阅读
  • 0回复

“要致富,须靠好干部”——烟台农村采访札记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7-01-25
第4版(政治·法律·社会)
专栏:

“要致富,须靠好干部”
——烟台农村采访札记
本报记者 冯媛
山东省烟台,美丽富饶,是全国有名的水产、水果、花生、黄金基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这里先后涌现出许多灿如明珠的富裕乡村,乡镇企业方兴未艾。所以变化这般快,农民们说:“要致富,须靠好干部。”
烟台市的二百七十二个乡镇的党政负责人,现在平均年龄三十九点九岁,具有高中、中专以上程度的已由原来的41%上升到66%;其中大专以上的已由8%上升到20%。调整乡镇领导班子,他们着眼于改变过去清一色的“农业型”结构,配备懂工业、会管理、善经营的专业干部,并注重领导班子的知识互补、专业配套,使干部的个人优势得以转化为班子的集体优势。这样,乡镇领导班子就能较好地适应新形势下农村工作的需要。原黄县(现更名为龙口市),调整乡镇领导班子后,内部结构发生了转化——一些懂经营、会管理的干部被充实进乡镇领导班子。这个市的诸由观镇的主要负责人,平均年龄为三十三点三岁。1986年,他们抓了扩大企业规模,村镇企业按行业管理;调整企业领导班子和行业布局;提高产品质量、管理水平和职工素质,全镇工业总产值比1985年增长了60%多,有的产品已成为省优产品。
村党支部的调整带来的变化也是明显的。烟台市的九千多个农村党支部成员的平均年龄,已由原来的四十一点四岁下降了三点五岁。从前,小学以下文化程度的支委占62%,现在,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支委已达56%。许多村子的党支部以新的精神面貌带领群众,使农村商品经济迅速发展。但是,据烟台市委组织部调查,全市仍有约6%的支部不能带领群众尽快改变落后面貌、脱贫致富,其原因除个别是不团结、负责人搞不正之风外,主要在于支部成员文化程度低、应变能力弱。
烟台这个文化教育发达、每年平均为国家输送五千多名大学生的地区,农村党员中小学以下文化程度的竟占70%。再加上许多青年升学,从此离开乡村;回乡青年又纷纷进入乡镇企业,有的村子找不到初中毕业生。
针对这种情况,烟台市利用乡镇党校,从1985年下半年起,开始培训农村基层领导干部和后备干部。他们通过长班短班相结合、脱产学习和业余学习相结合、住读和自学相结合的办法,截至1986年8月底,已输送出一万三千余名发展农村商品经济的领导人才和骨干。如今在乡镇党校学习的,还有近六千人。乡镇党校,已经成为农村基层干部的摇篮。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