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3阅读
  • 0回复

地方志与地方百科全书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7-01-26
第5版(理论)
专栏:

地方志与地方百科全书
常政
提起地方志,人们并不十分陌生,因为地方志也象我国传统的类书一样,源远流长,甚至比类书的渊源更为古老。而且历代地方志的编纂非常普遍,遍及全国各省、府、州、县,以至市镇、乡村。不过,一般读者读过地方志的并不太多,因为它基本上不是供广大人士查检用的工具书,印行有限,多藏之于官府和书阁。近年来,人们渐渐熟悉起百科全书的性质和作用,但是对构成百科全书完整系列的地方百科全书则还少有所闻。在现代,地方志是否能起地方百科全书的作用?或是相反,地方百科全书能否取代传统的地方志?地方志的现代形式(新修地方志)如何?它与地方百科全书有什么关系?这就是本文想要探讨的几个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确实已经面临着实践的需要。
地方志与地方百科全书的比较
编纂现代地方百科全书,不能不研究它与传统地方志的关系。它们的性质和内容那么相似,这也许是传统形态与现代形态的自然衔接,也许是多余的重叠。地方志在我国已有悠久的历史。俄国似乎也有过类似方志性质的书,称为Крае-ведение,日本的方志书可能是受中国的影响。西方的这种性质的书,一开始就是以地方百科全书的形式出现的,不过时间要晚得多了。我国关于地方志编纂的理论和方法,早已形成一门完整的学问,这就是方志学。根据方志学家的权威性说法,地方志有四性:区域性、连续性、广泛性和可靠性(或曰真实性)。不过,这不仅没有把地方志同地方百科全书区别开来,反而把它们拉近了。那么,怎样才能把这二者分开呢?我们只好看一看两者的定义了。关于地方志及其历史发展,已有大量的专著和专论,缕析甚详,但为地方志下定义却遇上了“主地说”和“主史说”的纷争。《四库全书总目》的界说,即“古之地志,载方域、山川、风俗、物产而已”,曾为方志学界所非议。关于地方志的性质属于地理书还是历史书,曾经历过几番争论。后来,受地方经济、文化发展的推动,地方志内容日益综合化。现代方志学者对地方志所下的定义是:地方志是以地区为中心,记载某一地区有关的历史、地理、社会经济方面之历史资料的书。不难看出,这一定义还遗留着某些“主史说”的痕迹。但它肯定了地方志是关于地方全面情况的资料书。我们姑且用这个定义同地方百科全书的定义作一比较。
所谓地方百科全书,准确说应该叫作地域性百科全书(regional
 encyclopedia)。这里有一个在概念上容易混淆的问题:地方百科全书不是相对于综合性百科全书来说的,而是相对于国家性百科全书来说的。实际上,仅介绍本国知识和本国情况的,即纯本国内容的百科全书,也是地域性百科全书。而世界内容的百科全书,不管是由哪个国家编纂出版,介绍的都是全人类的知识。弄清了这一点,便可把综合性百科全书的定义加上“地域性”,套在地方百科全书头上了。地域性百科全书或称地方百科全书,是概述一个地区全面基本知识和基本资料的完备的工具书。
现在就可以来比较地方志与地方百科全书的性质异同了。两者最基本的连接点就是地区性。至于相异之点,首先,前者是以收载资料为主的书,或简称资料书;后者是以记述基本知识为主的书,或简称知识书。其次,前者主要不是供人随时查检的书,即不是工具书;而后者则是完备的工具书。这两点差异既反映在两种书的内容收载上,也表现在编排体例上。
在地方百科全书编纂中注意到地方志与地方百科全书基本性质的异同,便有助于跳出地方志的窠臼,同时又可能从地方志的编纂中吸收某些有益的东西。我国方志学大家章学诚(1738~1801)在著名的《修志十议》中提到的“二便”(“地近则易核,时近则迹真”),自然也是编现代地方百科全书应该充分利用之“便”,何况在现代交通和通信的条件下,这“二便”更远非昔日可比了。《修志十议》还提到修志“五难”,其中的“调剂众议难”和“预杜是非难”,诚然也是现代地方百科全书编辑中所常常不免的人为之难,特别是当问题涉及到人物名单排列和当代人物评价的时候。至于“清晰天度难”、“考衷古界难”和“广征藏书难”,在现代科学技术和图书馆事业发展的条件下,可能不象前人所遇到的那么严重了。就是前两难,以现代百科全书来说,也有一种特殊的方便,那就是百科全书容许“百花齐放”,容许客观地反映不同的观点,而不强定于一尊,不求盖棺论定。最值得地方百科全书编纂者参考的,是章学诚提出的修志八忌:忌条理混杂(这与框架设计有关),忌详略失体(这与内容平衡有关),忌偏尚文辞(这与百科文体有关),忌妆点名胜(这与收选条目和克制偏爱有关),忌擅翻旧案(这与稳定性判断有关),忌浮记功绩(这与文献依据性有关),忌泥古不变(这与收选新知识有关),忌贪载传奇(这与百科全书的严肃性有关)。
方志学理论中的“立三书”之说,则是值得地方百科全书编纂者研究的一个理论问题。现代地方百科全书在这个问题上不可能沿地方志的轨道走下去。所谓“三书”,就是“志”、“掌故”和“文征”。它们被方志学家视为传统地方志的三要素和地方志的体例结构。如果不抠字眼,“志”就是地方志中的撰述部分,即编撰者撰写的文字。“掌故”属于政事资料,现代称为文献资料。“文征”是地方名人的诗文汇辑。如果说“志”基本上是知识性内容,那么“掌故”和“文征”就属于原始资料,当然是精选的重要文献性资料。方志学家一向主张以“志”为地方志的主体,把记述部分与文献资料部分结合起来。现代地方百科全书也是把知识性与资料性结合起来。但是现代百科全书的资料性内容也取记述或转述的形式,而不采取“掌故”那种保存原始文献的形式。至于所谓的“文征”,百科全书则把它让给现代纷繁的其他书刊来代劳,而不予收载。对于重要的(知名度很高的)文学艺术著作,百科全书则以设条记述的方式处理。地方百科全书是以知识性为主的,同时兼收资料性内容(如人物、名著、名胜古迹等条目)。
地方志的现代化问题
方志学中的“主地说”与“主史说”之争,对于传统地方志的编纂曾有过不小的影响。但是这一历时甚久的争论,无论对于现代新修地方志还是对于编纂现代地方百科全书,都已失去了实践的意义。到了现代,地理内容和历史内容已经很难划定清楚的疆界。现代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在空间和时间上的联系已远非古昔那样隔绝。地理内容和历史内容都可以“无限”扩展和延伸,甚至可以互相包容。后来的地方志内容不断扩充,渐趋于全面和综合,这恐怕是人们都能够承认的一个基本事实。明末清初,地方志内容的分门别类已经相当广泛,相当规范化。至晚清和民初,地方志又不断增加近代实用内容,如实业、经济,以至科学和工程技术等门类。这就无怪乎方志学家朱士嘉先生说“它等于是地方百科全书”了。
近年来,我国关于编纂新地方志的讨论颇为热烈,已提出种种方案和体制。这种探索传统地方志的现代化形式的努力,不管是旨在改革地方志的传统形式,还是意在用地方志这个旧瓶装地方百科知识之新酒,在百科全书编纂者看来,实际指向的目标都是现代地方百科全书的形态。那么,带有传统意味的新修地方志与现代地方百科全书就没有差别了吗?有,但是不大。首先,差别在于有没有工具书的性质和形式;其次,在于现代实用知识和资料所占的分量和地位。前者包括现代百科全书的总体设计方法(主要是框架设计方法和条目化)、编辑技巧(如参见系统)和必要的检索系统;后者主要表现在百科全书要求割爱传统地方志中所谓的“文征”部分,即名家诗文的辑录,而把这类资料转让给其他书刊。这种工具书性质的地方百科全书,可能更适应现代广大读者的需要(它便于查检,也可供浏览和系统学习)。它的社会效益以至经济效益显然也更大一些。至少,一般读者不致于产生那种对于阁藏秘笈的胆怯感和神秘感。新地方志的编纂与现代地方百科全书的编纂相互靠拢和汇合一体,可能是一个值得赞许的方向。
我国的类书有悠久的历史传统,中外学人都视类书为我国古代的百科全书。晚清以来,类书不再有人编了,但是它有了新的现代的形式,这就是我国正在编纂和出版的现代百科全书。那么,有同样古老,甚至更加古老传统的地方志,能不能也象类书那样,有一个现代的形态演变呢?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