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7阅读
  • 0回复

闽台文化的相互交融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7-01-26
第8版(副刊)
专栏:文化雅俗谈

闽台文化的相互交融
陈椿龄 郑龙泉
福建与台湾,一海之隔,相距仅一百多公里,方言相通,习俗相仿,两岸文化水乳交融,相互蝉替,有着很深的血缘关系。
这种“共同文化”,远的可追溯到五千年前,台湾大坌坑贝丘遗址和福建昙石山贝丘遗址出土的文物相同,就是例证;近的以明、清的几次大移民,如颜思齐率众开拓台湾;郑成功率师赶走荷兰侵略者,收复台湾;1683年清将施琅带兵统一台岛等,几十万闽籍将士及其眷属迁入台湾。他们不但带去了福建的文化,在那里繁衍生息,而且同台湾少数民族和睦相处,为共同开发台湾宝岛做出了贡献。据统计,台湾人口中汉族占97%,其中80%祖籍福建,许多村子是以闽南的村子命名,闽南语成为台湾主要方言,许多八闽的文化艺术,吮吸了台湾的土壤养分,在台湾生根,形成了具有浓厚闽南特色的台湾文化。泉州、厦门一带盛行的“南音”,在台湾广为流传,至今仍被作为国宝保存下来,在东南亚地区的南音大会唱活动中,我们可以听到海峡两岸的艺术家共唱乡音。在台湾的木偶舞台上,还可以看到漳州、泉州的木偶头。而台湾歌仔戏的诞生、发展,又是闽台文化交融和蝉替的最好说明。
台湾主要地方剧种——歌仔戏与福建漳州、厦门芗剧有亲缘关系。据传明漳浦人吴沙率众入垦宜兰时,把漳州一带民间曲艺——锦歌带入台湾,先在宜兰垦区传播,称“宜兰歌仔”,后来又与其他移民带去的采茶戏、车鼓弄等糅合,从坐唱演变为街头演唱,及至清末,受四平、乱弹、梨园、竹马戏等戏曲的影响,遂形成为歌仔戏。据《台湾府志》记载,1916年歌仔戏始进入台北大戏院演出。1928年,台湾歌仔戏班“三乐轩”到闽南龙海县的白礁乡及厦门等地,作访祖演出,由于其音乐曲调、唱腔、剧目都是闽南人民所熟悉的,深受厦、漳一带人民的欢迎。此后,不仅经常有台湾歌仔戏班到漳、厦演出,在城乡各地还建立了许多歌仔戏剧团,延请台湾艺人教戏。抗日战争期间,日本帝国主义者千方百计扼杀台湾人民的民族意识,歌仔戏濒临绝境,而旅闽的歌仔戏艺人,在此期间却致力于歌仔戏的改革工作,称为“改良戏”,又因流行于芗江流域,建国后称之为芗剧,并在音乐、舞美、剧本、表导演艺术等方面,作了许多改革,进行新的探索。现任漳州芗剧实验剧团团长陈玛玲,就是当年来闽演出留下的台籍艺人。近几年来,漳州芗剧团、厦门歌仔戏剧团曾两度到新加坡演出,受到当地人民特别是旅新华侨、台胞的欢迎。在厦门和台湾的电视节目中,几乎是天天都可以看到海峡两岸人民所共同喜爱的剧种。数百年前福建的民间曲艺,在台湾生根发芽,融铸成台湾歌仔戏;五十多年前歌仔戏回到了娘家,又吮吸了祖家的乳汁。今天,祖国统一大业在望,歌仔戏也将有希望以崭新的面貌回到它的诞生地——台湾。
作为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宗教信仰、寺庙建筑、庙会活动、风土人情,闽台两地也是相互交会。许多神祗是两岸人民所共奉,许多民间节日为闽台人民所共庆。许多是闽南、闽中土生土长的神。被尊为“航海女神”的莆田湄洲妈祖,不仅为福建及国内沿江沿海人民所崇信,也是许多台湾同胞所虔诚信奉。在台湾建有妈祖庙、天妃宫、天后宫等四百九十多座,许多妈祖塑像还是从湄洲祖庙迎去。每年农历3月23日妈祖生日,在湄洲岛上,各种民间文艺齐集,人们载歌载舞,游行踩街;而在台湾的北港朝天宫,每年妈祖生日前后十多天里,全岛前往参加庆典活动的不下一二十万人。又如漳州一带人民敬仰的宋代民间草药医吴本,奉为“保生大帝”,建庙祭祀,在台湾也有一百四十多所同样的宫庙。在东山岛上的关帝庙、泉州市里的开元寺、湄洲岛上的妈祖庙,均有台湾人民的捐献,在台湾的寺庙,还有从福建运去的石雕龙柱。这些都是闽台人民文化交流的见证。各种庙会活动,都是民间文化艺术的荟萃,是民族感情的纽带。台湾人民纪念为民族团结献身的福建平和人吴凤,尊之为“阿里山神”,建了一座纯闽南传统建筑形式的吴凤纪念园和阿里山忠王祠,每年的吴凤生日,海峡两岸都要举行祭典。1950年台湾影坛曾把吴凤事迹搬上银幕取名《阿里山风云》,1962年厦门歌舞团也以吴凤事迹,编演了歌舞剧《双连杯》。这一纪念活动深刻反映了团结献身的精神。
近年来,台湾同胞正掀起寻根访祖的热浪。作为台湾绝大部分人民祖家的福建,也正在加意于文物、文化工作,为台湾同胞寻根提供各种方便。到时候我们将看到为台湾的祖国传统文化艺术和台湾新一代文化艺术在福建出现,台湾同胞也一定能看到经过开放、改革洗礼而发展的崭新的祖家文化艺术。一个新的闽台文化相互交融的热流,将再度兴起,使海峡两岸文化艺术更加繁荣。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