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0阅读
  • 0回复

突破传统与虚无主义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7-01-27
第5版(文艺评论)
专栏:文艺纵横谈

突破传统与虚无主义
李贵仁
近年来,突破传统的呼声很高。但究竟要突破什么样的传统,如何突破却大有研究之必要。我们要进行改革,势必要触及过去的一些传统。但所谓反传统,我看主要是反对沿袭了两千年的封建传统,因为不反掉这个传统,我们民族自近代以来积贫积弱的可悲状态就不可能从根本上改变,我们的改革和四化建设就不可能顺利地进行下去。然而,某些论者在反传统时,虽然也明确表示要反封建传统,却不分青红皂白,盲目地反对一切传统,而且把“传统文化”作为主要对象,全盘否定,说什么中国传统文化只有糟粕而无精华,“早该后继无人”,这就完全走到虚无主义的境地了。
且不说究竟应该如何评价传统文化,即以对传统而论,采取虚无主义的全盘否定的态度也是不对的。任何传统,之所以能够形成,总有其合理性的一面。尽管随着时间的流逝,传统的合理性也会消逝,从而传统本身就会消亡。但是,一个传统在其形成、发展和消亡的过程中,必定会产生某些有价值的东西,它们甚至在传统本身消亡之后也要保留下来,构成人类赖以发展的财富。因此,即便对一个已经完全丧失合理性而必须使之消亡的传统,我们也只能在政治意义和社会意义上去讲彻底否定,在哲学意义上则只能讲扬弃,也就是有所继承有所抛弃,而决不是简单地全部抛弃。相反,如果对传统的东西采取虚无主义态度,不承认其中有精华,一概斥为糟粕而全部抛弃,那就会使人类永远一无所有,根本无法生存,更谈不上发展。
至于传统文化,尤其不能采取虚无主义态度,全盘否定、全部抛弃。在这个问题上,有人反对“积淀说”。但是,离开积淀,也就是离开对传统文化的不断继承,哪里还能有什么人类文明呢?所谓现代文明,难道能够离开对传统文化的继承而凭空产生和发展吗?以中国传统文化而论,它是同中国的封建传统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二者不是同一范畴。封建传统是早该消亡了,却至今还留有残余,所以我们还应该进行深刻批判。而传统文化则只能批判地继承,决不能“后继无人”,使之消亡。列宁和毛泽东都曾很精辟地指出,传统文化有两种,一种是统治阶级的,封建性的;一种是被统治阶级的,人民的,民主性的;在统治阶级的文化中,也有一部分是带有民主性的。因此,传统文化大有可继承的内容。我国历史上的四大发明应该继承;从《诗经》到《红楼梦》应该继承;屈原的爱国主义和杜甫的爱民思想也应该继承;就连包含有封建意识的传统文化,在否定了其封建性的一面之后,对它所包含的许多有价值的内容仍应该继承。所有这些,如果都不继承,都全盘抛弃掉,建立新文化就失去了基础。
有人之所以全盘否定传统文化,理由是传统文化只能毒害我们的国民性。我们的国民性确有劣根性的一面,必须改造;但是更有传统美德的一面,必须坚持和发扬。而这好的一面,在很大程度上正是传统文化的精华部分哺育的结果。我们不应该无视这个基本事实,也不要以全盘否定国民性为时髦。
某些论者在全盘否定我们的传统文化时,一味强调西方文化的优长。中国当代人需要西方文化,当然也只是为了丰富和改造自己的传统,而决不是为了粉碎和取代自己的传统。说到此,我想强调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不要食洋不化,更不要厚西薄中。西洋的东西,该学的去学,该拿的去拿,但是首先要正确认识,千万不能把自己也没吃透的东西就拿来贩卖,也不能什么都以洋货为标准。洋货很复杂,常常自相矛盾,比如存在主义,克尔凯郭尔、雅斯贝斯、海德格尔、萨特等人各有分支,连一些基本观点都有原则性差异;再如精神分析,弗洛伊德和他的高足荣格也有尖锐分歧;西方现代派文学更是五花八门。如果盲目地以洋货为标准,究竟该师法谁?在这个问题上,头脑不清醒点,难免闹大笑话。
话说回来,对传统的东西,包括传统文化在内,我们毕竟不能死抱住不放,而必须不断地有所突破。新时期文学的蓬勃发展,从某种意义上看,就正是突破传统才实现的。然而,任何传统不可能靠虚无主义态度去突破。彻底的虚无主义者,自己也必然一无所有;否定一切的人,最终只能否定自己。此类教训,历史上已经太多,很值得引以为戒。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