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2阅读
  • 0回复

漫话当代中国舞蹈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7-01-27
第5版(文艺评论)
专栏:

漫话当代中国舞蹈
于平
舞蹈的氛围是和谐的,而生活的境遇却由于全面改革和对外开放带来的活力显得躁动不安。置身于这一生活境遇中的同样躁动不安的舞蹈家,为舞蹈氛围带来了一种异常的气象:一方面是“舞蹈是什么”的困惑,一方面是“创造我的舞蹈”的选择。较之文学、美术、音乐、电影、舞蹈的步履显得有些蹒跚,可以说当代中国舞蹈正在“摸着石头过河”。
我们有着丰厚的舞蹈遗产,既成范式的民间舞“风格化动作”和古典舞“动作程式”曾一度就是衡量舞蹈是否具有“民族性”的唯一尺度。那时,所谓的“创作”或是把“风格化动作”直接拿上舞台,或是把在“风格化动作”中认同了的生活动作搬上舞台。然而,当马跃创作的集体舞《奔腾》跃出这一层面,我们惊喜地发现,舞蹈家已经不把“风格化动作”视为民族认同的格局,而是化为舞蹈认知的中介了。他们借此去外化自己对生活形式的内在感受,去将人类情感的种种特征化为可感知的形式。在《奔腾》中,蒙古族民间舞的“抖肩”、“柔臂”及渗入其间的朝鲜族民间舞的律动,构织成一种大气磅礴的氛围。你似乎来不及细辨表演者究竟是展翅长空的雄鹰、纵蹄原野的骏马,还是剽悍的牧民,就在舞蹈所构结的总体氛围中感受到一种无法以语言对译的心态,一种召唤你去拚搏的情势。“风格化动作”及在“风格化动作”中认同的生物动态全都获得了新的意义。
我们的舞蹈创作过去多趋于两极:一极是强调由“动作的纯然形式”所呈现的情绪特征,一极是注重用动作去表述一个相对完整的事件。在后一极中,事件的细节描绘往往由哑剧来承担,而其中的舞蹈(尤其是群舞)只作事件发生的特定场景、氛围而存在。当苏时进创作的集体舞《一条大河》涌来,我们发现事件的情节被淡化而情绪被凸现了。苏时进一方面注重形象的多重意蕴,一方面注重形象意蕴的自由转换。如坚守坑道的战士们“传水”的细节,由于是在大斜排队形的起伏动作中完成,使队形构成的整体动态又成了祖国大河的象征,而这是“传水”战士内心视象的外化。在这里,个体动作取“实”,群体动态取“虚”,双重意蕴同时展现。形象意蕴的自由转换扩大了舞蹈艺术的表现范围。
我们的舞蹈过去不是展现一种甜美的情绪(诸如丰收、喜庆等等),就是描述一个完美的故事。但当胡嘉禄带着《绳波》、《友爱》等一系列作品走来,人们注意到舞蹈也要“启人以思”了。当然,启人思考的创作也并非从他开始。胡嘉禄的作品以及其他作者的《希望》、《播下希望》等作品不仅引起观众对舞蹈表现的内容的思索,也引起了他们对舞蹈艺术自身的思考。
总之,舞蹈在“摸着石头过河”,是因为“风格化动作”作为舞蹈的认知中介还有待强化;是舞蹈形象的多重意蕴与意蕴自由转换还有待深化;也是舞蹈观众的审美感知结构还有待对舞蹈“启人以思”的功能顺化,……但可以相信,舞蹈一旦确认了自己的时代使命,就会大踏步地前行。
当然,在舞蹈创作上进行大胆突破的同时,我们也不能忘记对传统舞蹈的继承,这种继承主要是对民族艺术精华的继承。在数千年民族文化的发展过程中,祖先为我们积累了非常丰厚的遗产,它带有强烈的民族意识,在舞蹈方面也显得十分浓郁。如果丢掉了这些,恐怕就不能认作是完整意义上的中国舞蹈的创新。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