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5阅读
  • 0回复

喜饮迎春酒一杯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7-01-27
第8版(副刊)
专栏:

喜饮迎春酒一杯
李培垣
平生与酒寡缘,橱中虽也常备佳酿、特液之类,但倘无来客,大抵是“守口如瓶”的。这倒并非因为俭省,更非笃信医家的金玉良言,实乃“是不能也,非不为也”。一杯落肚,便面如关公,飘飘然若“羽化而登仙”矣。景阳冈上的店主人曾有“三碗不过冈”的告诫,我则只能以“三杯不上班”来自警了。
然而,也有破例的时候,这便是一年一度的新春佳节。阖家围坐,杯盘满桌,饮酒成了一个必不可少的保留节目,即便平时滴酒不沾的,此时此刻也照例要满斟一盅的。传杯换盏之中,寄寓着送旧迎新之意,祈安祝福之情。这习俗不知起于何时,见之于文字记载的恐怕要数《诗经》最早了。“为此春酒,以介眉寿”(《诗经·幽风》),我们先人的美好的生活情趣于此依稀可察。往后又盛行饮屠苏酒的风习,为的是祛病延年,例由少年先饮,很有点寄希望于后生的意思在内。“不觉老将春共至,手把屠苏让少年”(顾况),“但把穷愁博长健,不辞最后饮屠苏”(苏轼),古代诗人们留下的这些名句,至今仍传诵不衰。
我们这个民族实在堪称是一个乐观的民族,即便处于艰难竭蹶之中,也不曾泯灭对春天的希冀。杨白劳虽挣扎在死亡线上,也并没有忘记“欢欢喜喜过个年。”他给喜儿扯的那二尺红头绳便是一种希望的象征。尽管他最终喝的不是美酒,而是卤水,但那悲剧所激发的却是对旧事物的抗议和对新生活的追求。令人慨叹的只是,千百年来我们的人民呼唤着春天,而春天并不真正属于人民。所谓“春在千门万户中”,只是一种理想罢了,从古代到近代,年复一年,“千门万户”把酒迎春,然而春的希望却总是消逝在秋的萧瑟、冬的寒冷之中。
准确地说,春天真正降临在中国的大地上,还是最近三十多年的事。尤其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更是生机勃勃,春意盎然。“喜见阳春花千树,笑饮丰年酒一杯”、“全民共饮新春酒,举国同迎大治年”,这些遍贴南疆北国的新春联,洋溢着春的气息,抒发着春的情怀。时下好象不大作兴“忆苦思甜”了,据说那是过时的一套。但是吃过苦的人方知甜的珍贵,熬过严冬的人才能领略春的价值,这事实终归是客观存在的。当然,“春风如醇酒,著物物不知”(宋·程致道)的情形也是有的,得春风化雨熏陶、沐浴之惠而不自知,于物则相宜,于人则不免显出几分懵懂之态来。至于有人硬是把春天说成冬天,把美酒说成苦水,把白日说成黑夜,以为只有从西方搬来一个什么“极乐世界”,中国才有出路,这种人如果不是别具一副心肝,起码也是神经错乱。
但是,春光毕竟在荡漾不息,几声诅咒改变不了春天的色彩。伴着辞旧迎新爆竹声,社会主义中国亿万建设者正在举起酒杯,抖擞春的精神,庆祝春的胜利。虽然自知还远远不是陶醉的时刻,但再做一回关公却实在是心旷神怡。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