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2阅读
  • 0回复

用礼花发言的中国人——记“花炮大王”黎仲畦技师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7-01-28
第3版(科教·文化·体育)
专栏:

用礼花发言的中国人
——记“花炮大王”黎仲畦技师
本报记者 陈祖甲
一年一度的春节来临,千家万户都要燃放花炮。欢乐的气氛,促使我向读者介绍一位“花炮大王”的片断事迹。
1986年8月9日,地中海沿岸摩纳哥蒙特卡罗城的外国避暑者和本地居民,熙熙攘攘地拥向海滨。也许这是前一天当地报纸鼓动的。8月8日,《尼斯日报》发表一篇题为《明晚,中国让火药发言》的报道。其中写道:“星期六晚上,可以从容不迫地欣赏中国手工艺者的才能。他们是否会象他们的祖先那样令人满意地让火药发言?”
蒙特卡罗世界烟火大赛,是国际上七个烟火比赛中历史最久、水平最高的比赛。参加第二十一届比赛的国家,都拿来第一流的产品。它的规则规定,参赛国只许燃放二十分钟烟花,要求色彩鲜艳,图案新颖,造型讲究艺术性,各组烟花之间须有机配合。最后将各项指标的得分送进计算机统计,决出名次。
这是新中国的烟花技术第二次到摩纳哥显露身手。湖南省浏阳县出口花炮厂技师黎仲畦与厂里几位同志一起参加了这次较量。尽管中国发明火药的历史源远流长,可黎仲畦他们研究花炮才不过几年。花炮不同鞭炮,它那引起五光十色变化的物理化学反应,确实叫人琢磨一阵子。
黎仲畦刚满四十一岁,高中没有毕业,就进入花炮厂。多少年来,这个近乎手工作坊的工厂,因为缺少科学文化知识,产品花色只有六种。我国实行开放、改革政策以后,湖南浏阳的花炮行业决心为国家出口作点贡献。他们从国外引进了“电光花”,但是,外商不给配方。黎仲畦被推上了研制第一线。
他不相信出身在火药故乡的中国人,研究不出生产烟花的诀窍。结合多年的实践经验,钻研烟花原理,攻读科技书籍,他在关键问题上有所突破。厂里研制的电光花,不仅声响光亮,而且能留存三年不变质,大大超过了外国水平。
近几年来,黎仲畦他们研制出几十个烟花新品种,获得了十多项科研成果奖,其中有全国工艺美术“百花奖”的创作设计二等奖和湖南省、轻工部的奖励。黎仲畦本人在1981年获得技师职称。
烟火比赛,晚上九点半才开始,但足足有十万观众提前好几个小时就陆续向海滨聚集。黎仲畦他们从前一天晚上就准备开了。虽然,整个设计早就定下来了,但所有的花炮都需临时安装。二十多个小时的连续工作,饭也顾不上吃,断断续续地喝几口饮料,权作充饥。
这天,中国代表团要燃放一千二百六十多枚礼花弹,还有盘花。他们在宽不到两米的防护堤两头同时燃放,中间隔着一百多米的大海。因为采用人工点火,不如国外电点火那么先进,所以需要高度的同步技术。《尼斯日报》为此评论说:“中国人使用两堤,将迎着困难上,因为同步技术是微妙的。”
一组鲜红的“中国宫灯”随着“呯呯”的震响腾空而起,一下子就把观众镇住了。接着,撒向天空的满是火树银花、姹紫嫣红、晶莹璀璨、流光溢彩。这些名为“钻石项链”、“龙和凤”、“火轮”、“金波”、“银波”的礼花弹,把观众弄得目不暇接,如痴如醉。尾声是六百零五枚礼花弹组成的“欢乐的摩纳哥”,足足放了七分钟,妙不可言的烟火把整个比赛推向了高潮。“呜——”,停在海堤外的各国轮船汽笛长鸣,向中国人致意。
遗憾的是,我们没能搜集到《尼斯日报》的反应。不过,我们可以向读者报告:这次大赛的唯一的第一名荣誉证书,落到了中国代表团手中。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