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6阅读
  • 0回复

清漳河边——访问太行山老根据地记实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1-10-05
第3版()
专栏:

清漳河边
——访问太行山老根据地记实
本报记者 林 韦
河北涉县境内的清漳河两岸,浓密的芦荻、果树,以至河边洗衣的妇女和玩耍的孩子,似乎都还和过去差不多。但是,当我们放慢脚步仔细观看时,很快就发现了许多的变化。旧日的沙滩,变成了大片大片的稻田,长了饱满的穗;青纱帐里,新增加了大块大块的棉花,结着肥实的花桃。山坡上,道路边,新种了许多小的核桃树、柿树、杨柳树。村庄里,许多被日本强盗烧毁的房子已经修好,变成一座座的新房。河边和水渠上,妇女们洗的衣服有许多已经不是土布衣,而是市布衣。就是土布衣,也很少再有杂色衣和千补万缀的破衣了。一般的说,那都是新衣或半新衣。王堡村农民指着南面不远的水磨告诉我:现在水磨上磨的面,已经不是黑色,而是黄色的了。原因是从前老百姓送来托磨的粮食,一斗玉茭要掺三斗到五斗的糠,现在一斗玉茭只掺一斗左右的糠了。按重量说,糠只占四分之一的样子。这种掺糠的面,过去是早晚甚至午饭都要吃的,现在只是清早吃一顿了。其余两顿,全吃小米或白面、豆面。(按:山西农民清早吃谷面,事实上也等于小米掺糠。)由于同一原因,这几年来的秋后,也没有人再在广场上摆“黑饺子”了(“黑饺子”是用柿子拌糠面捏成的小糠团。每年秋后,农民们在自家的场上成排成行地摆了糠团,晒干当粮食吃)。
在赤岸和沿头两村,我们访问了若干农民和村干部。赤岸,这是中共太行区党委和太行军区司令部长期居住过的地方。我也在这里住过一个时期。一九四三年的灾荒期间,区党委书记李雪峰、军区司令员李达和其他领导同志,曾经在这儿和我们一道吃“方砖”(黑豆厚饼,切成方块,很像砖头),嚼花椒叶饼,领导着机关干部勤杂人员自种萝?、西红柿,和吃糠咽菜的人民一道生产度荒,领导人民对日本侵略军进行坚决的斗争。现在,战争的创伤已经逐渐医好,人民正在兴致勃勃地发展生产。战争中被日军烧毁的一百三十五间房屋,现已全部修复,并新盖了三十多间。我的房东张来富,从前和他母亲伙住着一个小破屋,没有院墙,没有大门。近年来因为核桃有了销路,又种了靛,现在已经盖了七间新房和门楼,娶了媳妇,生了孩子。全村过去(指一九四三年,下同)只有一百零三头牲口,现在增加到一百五十头。过去无骡子,现有十一头。过去只有七十只羊,现在增加到五百五十六只。肥料的困难,也随着解决了。再加上农民在土地上努力加工,现在水地每亩的收入从一石二斗(市石,下同)增加到二石,旱地从八斗增加到一石四斗。达到并略微超过抗日战争以前的水准。为扩大耕地面积,村民们近年来自动修滩,新增稻田达二百五十亩。今年响应人民政府号召,全村种斯字棉四百二十亩,种烟、靛各一百八十亩。这七百八十亩的收入,据估计相当于三千多亩玉茭的收入。在爱国公约上,大家约定要把所收棉花全部卖给国家,保证纺织工业的原料。
沿头村在赤岸南五里。抗日期间,全村二百二十二户中除两户外,房屋全被日寇烧毁。村民都在野外挖小窑居住。经过土地改革和互助合作,现在全村水地每亩产量已超过战前二斗,旱地也超过一斗。加上连年副业生产和核桃、花椒的收入,现在被烧的房屋已修复半数。村内除一般性质的互助合作外,特别令人兴奋的是劳动模范刘凤竹领导的大互助组。这个组有一百一十户,共一百三十八人参加。成立已六、七年。以前是主要搞副业生产(染布、纺绳、开粉坊、喂猪、编簸箕、开木厂……等),用以度荒的。现在已和农业结合起来,发展成了为农民的剩余劳力找出路、包耕和租种无劳力农户土地、调剂劳力和资力、创用新的耕作技术、试种新的经济作物、推动农业生产前进的火车头。它领导农民在耕地上实行剔高垫低,改变地形,调剂各色土壤的技术改良。全村有五百亩地这样做了,每亩多收粮六十斤。它领导农民试种斯字棉,组织参观,传播管理棉花的技术。组内今年以二亩棉花试验加肥加工的实效,共上粪一百五十驮(等于普通棉田三、四倍),锄九遍,及时彻底治蚜、打杈整枝,现在花桃特别肥大。据保守的估计,一亩可收籽棉五百多斤。去冬该组领导群众试验冬季种树,杨柳果树共种二百株,活了一百七十株。全组组员中,抗日战争以前只有二十五头牛,现在增至一百零四头。并新增骡子三头,猪四十口,羊二百八十只。有四、五十户开始用手电筒。
刘凤竹互助组的青年组员之一刘保安,坦诚地向我们叙述他家生活变化的情形。战前他家只有一亩坡地,父亲在外当长工,自己从小拾柴,或给人家放牛。那时候家里四口人,每天吃粮二斤半,每人平均十两。现在三口人在家吃饭,每天吃粮三斤十二两,每人平均一斤四两,增加一倍。过去穿的衣服和盖的被子全是破旧不堪的,现在每个人都有了一条新被。他自己缝了两条,都是市布的。准备最近自由结婚用。家里现有六身棉衣,也都是新的。他和妹妹每人两身,各有一身是市布的。以后准备每年做一身新棉衣,两身新单衣,他和妹妹都不再穿土布。单衣夏天穿不破,秋冬当衬衣穿(过去不穿衬衣)。近三年来,家里买了七件新农具,明年准备买牛。钱的来源,一是家里三年的十石余粮(除了一切花费);一是他自己在互助组除吃饭外,三年来余下的一千四百斤工资米。
另有王凤义、王怀义、张玉莲三人,也向我们叙述了程度大体相同的生活变化。王怀义家并已买牛二头,盖房六间。
随着生活的上升,农民们学习文化的要求也迫切起来。据沿头村民校教员崔林生谈,三年以前还拉也拉不到民校里来的人,现在自动跑来了。从前学员们什么文具也不买,现在都自动买笔、买纸、买书。有五、六十个青年还买了自来水笔。从前老年人阻挠年轻人上民校,现在也不再阻挠了。从前学员对教师如路人,现在喊“老师”喊得非常亲热。过年过节,还给教师送瓜果或其他食物。有十多个最积极的青年男女学员,在暑假期间都自订学习计划,在炎热的午睡时间加班学习。据最近统计,该村民校大部经常到校的学员,都已识得四、五百字。有十五人识字达到一千五百以上,成了能够写信、读报的人。
前面提到的从小放牛拾柴的刘保安,现在成了沿头的“知识分子”。他在大互助组里起草工作总结,向上级写报告,也向河北日报写稿,还担任互助组的会计。他有这样的文化水平,多半是因为在冬学和民校里不倦学习的结果。他告诉我:他在十四岁上参加互助的时候,还只会做跑腿的事。以后经过上级号召、鼓励,他下定决心要学文化。在黑板上、布告上看到生字,就记下来请教别人。在组里见会计记账,就学账上的字。见上级来了文件,信件,就学文件、信件上的字。见了书,见了报,都拚命学习。甚至上地也带上书本,歇下来就学。会计不在的时候,就学着办会计的事。这样过了四、五年,他就能担任会计了。今春以来,他向河北日报投稿二十多件,已发表七件。他在笔记本上整整齐齐抄着原稿,报上一发表,就依照编辑修改之处,自己用红笔改过来,对照学习。访问团到沿头的时候,他正写了一千多字的一篇稿子,报道刘凤竹互助组试种二亩丰产棉的情形,驳斥一般农民所传“上粪太多不见得多收”的说法。按该稿文字通达的程度说,他至少抵得上一个高小毕业的学生。
刘保安在谈到村里经济、文化生活的情形时,发表感想说:“从前也有好过的人,可是一村只有两三家。现在也有不如从前好过的,可是也只是那两三家。从前村里识字的都是几个地主的儿子,现在像我这样放牛拾柴的都要识字了。再过几年,有我这样文化程度的就不会再是少数了。这都是共产党、毛主席给我们的,我们永远跟着共产党走!”
刘凤竹发表感想说:“从前一个庄稼人,闹得孩子老婆有吃有穿算够了,还能想什么?现在可不一样了:谁都在打听什么时候能像苏联农民一样用拖拉机种地,住洋楼,看电影。共产党把人们的眼界打开了,好了还想更好,高了还想更高。”
在访问团到达涉县城的时候,县人民政府向我们介绍了全县经济、文化生活的变化,说明沿头等村的情形并不特殊。战前全县每亩地平均产粮一百六十三斤,去年一百七十七斤,今年一百八十五斤。战前种棉极少,每亩只收皮棉十二斤。今年植棉达五万亩,每亩收皮棉可望达到四十五斤。群众吃的穿的,一般相当于沿头等村的水准。抗日战争期间被敌人烧毁房屋四万五千间,现已修好二万四千一百二十间。战前牲口二万七千多头,战争期间减至一万四千头,现增至二万九千多头。猪、羊、鸡、鸭也都有增加。全县近年来并新修滩地(种稻)九千八百多亩,修整梯田三万二千九百多亩,新栽果木树一百万株。懒汉二流子一千二百多人,都劳动起来了。
文化方面,全县二百○九村,组织民校三百二十一班(内十个高小班),经常到校学习的有一万七千九百七十九人(内有妇女近五千人)。民校教师在一千人以上。另外,全县农村有十四个图书馆,八十四个剧团,小学校村村都有,读报组差不多村村都有。
在访问团离开清漳河向邯郸行进的时候,我反覆地想:除了共产党,谁能在这样大的规模和这样深的程度上变革落后的农村,并给它以光芒万丈的前景?谁能领导这么众多的劳动人民从万丈岩层底下翻起来,生活得如此充满信心与希望?经过中国工人阶级政党——共产党的领导,经过人民自己的斗争,现在,一切都变了,将来还要不断地变,不断地前进。我为清漳河边的人民祝福,为全太行、全中国的人民祝福。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