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9阅读
  • 0回复

边寨的“财神”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7-02-01
第4版(政治·法律·社会)
专栏:

边寨的“财神”
新华社记者 刘南昌 新华社通讯员 廖开军
说广西边境的边寨那冷巨变,一点也不过份。昔日这里年人均收入少得可怜,如今却达到了八百七十余元。要论翻了多少番,还真不好算。
面对来这里的参观取经者,党支书陆文安的第一句话总是“咱村有个优势,就是驻有一支边防军。”
广西“边防前哨模范连”是1979年对越自卫还击作战后进驻靖西县那冷寨的。山高谷深,群峰连绵,使这里成为锁边御敌的天然屏障。然而,远离城镇,交通闭塞,加上山穷水恶,又使这里成为被现代文明遗忘的角落。一百五十多户壮族农民过着近乎刀耕火种的生活。全连干部战士发出了一个共同的心愿:“不帮助边寨改变落后面貌,咱们就算不上模范的边防军。”
于是,每天执勤之余,尽管体力精力消耗很大,指战员仍都争着帮群众干活。他们铲粪便,扫村子,引泉水,清山塘,还捐钱捐物,恨不得立竿见影。然而,一周过去,扫过的寨子又脏了。一月过去,清过的山塘又黑了。一年过去,还是“春来烧荒种玉米,收多收少全靠天”。一些战士带着遗憾退伍离去,指导员刘敏生安慰他们,我们还会接着干的。
冬去春来,群众的收入有了增加,但变化还不大。现实触动了刘指导员的心思:牵牛要牵牛鼻子。他通过寨情调查了解到,全寨70%的青壮年处于文盲半文盲状态,80%的小学生辍学在家帮工。连队决定首先重点帮助边民提高文化水平,干部战士挨家挨户动员辍学的儿童复学。他们和小学老师一起收集了千余个常用字,编成易认好记的《农民识字歌》,印发各户,辅导学习。每晚,“学字有啥用,学字懂技术;学字有啥用,学字能致富”的琅琅书声在山寨回响。
与此同时,连队创办了油印《致富报》,每月一期,每户一份,宣传党的农村政策,传递科技知识和致富信息。边民庞建明最早照着报上介绍的方法养猪,三个月出栏了一批猪,收入了四千多元,大家红了眼,纷纷效法搞起副业。原先有些人还按老习惯把《致富报》当作卷烟、糊墙纸,现在,他们也期期细读,装订保管。
1982年这一年,寨子的变化就大了,有七名小学生破天荒地考上了初中,96%的青壮年摘下了文盲帽,传统的单一种粮食的经济结构开始打破,温饱问题开始解决。
办《致富报》,也开阔了指战员的眼界。他们看到这里湿热多雨,有利于发展许多经济作物,便抽调有基础的干部战士组成“致富技术指导小组”。边民农峰井小孩子多,妻子又有病,穷得全村出名。他想种田七致富又力不从心,连队帮技术,帮资金,帮劳力,使他办起六亩地的种植场,头一年便收入五千余元。很快,那冷的山坡种满了田七、八角、黄豆、茶树、山楂、柑橙、沙梨等二十多种经济作物和水果。这以后,连队又积极帮助修公路、修水池、拉电线,联系种子、肥料,帮助运输和推销产品。
星转斗移,连队的干部战士又换了几茬,连队的致富技术小组至今没有断过人,《致富报》至今没有停过刊。那冷寨终于渐渐富裕起来了。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