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2阅读
  • 0回复

陕西省科学院院长李振声创育种新方法 选育小麦新品种时间缩短了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7-02-02
第3版(科教·文化·体育)
专栏:

陕西省科学院院长李振声创育种新方法
选育小麦新品种时间缩短了
本报讯 记者陈祖甲报道:依靠小麦染色体工程获得的新材料和新方法,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小麦育种,可以将选育新品系的时间缩短到三年四代。这种新材料、新方法的创造者——中国科学院西安分院与陕西省科学院院长李振声研究员,最近同其他有突出贡献科技专家一起,受到中央领导同志的亲切会见。
这种新材料是蓝粒单体小麦和自花结实的缺体小麦,新方法叫缺体回交法。去年10月,在西安召开的第一届国际植物染色体工程学术讨论会上,李振声作为会议的地方组委会主席,宣读了他的论文,得到国际遗传学家们的明确肯定。在这次会议上,李振声被选为在美国召开的下一届学术会议主席。
将野生植物的优良基因引入栽培作物,是改良作物品种的有效途径。按照常规的办法,需要八九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才能获得一个新品系。这无疑是太长了。科学家们把希望寄托于现代科学技术,希望通过改变细胞染色体来有计划有目的地改变小麦的遗传特性。这就是染色体工程。1954年,美国小麦细胞学家西尔斯由于在染色体工程方面的成功,获得了仅次于诺贝尔奖的1985年国际沃尔夫奖。但是,利用西尔斯建立的染色体工程基本材料,需要在显微镜下进行细胞染色体的鉴定工作。这项工作的量极为浩大,因而很少被引用。
李振声发现,小偃麦的蓝色胚乳是建立新的小麦单体系统的极理想的遗传标记物。由它作标记,就可以用肉眼而不需要显微镜也能将小麦的双倍体、单体和缺体分辨出来。李振声补充了西尔斯的不足,为小麦基因定位遗传研究提供了可靠手段。
通过繁殖蓝粒单体小麦,李振声很容易获得大量缺体小麦。所谓缺体小麦是小麦细胞中缺少一对染色体。一般情况下,就象骡子一样是不能传留后代的。但李振声通过连续选择,在大量缺体小麦群体中获得了能够自花结实的稳定的缺体小麦。这为建立小麦染色体工程育种新方法——缺体回交法提供了基本材料。缺体回交法可以快速地将野生植物的基因引入小麦,获得稳定的小麦新品系。
现年五十五岁的李振声,研究小麦与偃麦草的远缘杂交育种和遗传规律工作已有三十年。他培育的小偃4号、5号、6号新品种,深受广大农民的欢迎。尤其是小偃6号,产量高,品质好,具有较强的抗病、抗干热风等能力,蛋白质含量达到14.7%,制成的面粉韧性大。到1986年,小偃6号已累计推广种植三千多万亩,增产小麦约十八亿斤。1985年,李振声获得国家发明一等奖。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