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6阅读
  • 0回复

笑点的转移——访姜昆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7-02-02
第8版(副刊)
专栏:文心探访

笑点的转移
——访姜昆
张世英文 方成画
姜昆,相声演员。中国曲艺家协会副主席、中国广播艺术团说唱团团长。1978年和李文华合说相声《如此照相》后脱颖而出,从此活跃于舞台屏幕。
由于他的相声格调清新、语言俏皮,使他成了舞台上的大忙人,同时还当上了团里的小领导。体态么,不免有点发福……
记者:听说你最近发表了一个新的观点:笑点的转移。能具体谈谈吗?
姜:(笑)哪里,我没有说过笑点的转移这个词儿,可能是你们记者给起的。不过,我讲过这样的话:随着时代的变化,人们的发笑的“点”也在变化。按照马克思主义的美学观,美是运动着的。那么艺术的笑也应该是变化运动着的。相声演员就是研究笑的,怎样才能使听众发笑?时代的笑点在什么地方?
记者:可是有些相声,演员虽然一直在说学逗唱,听众就是笑不起来,这是什么原因?
姜:每个时代对艺术都有各自的要求,随着时间的变化、推移,人们的思想、审美观点也在不断发展,艺术也不能永远是一个“定点”。要想永远保持人们欢畅的笑声,就要寻找随着时代转移的笑点。
有人曾对我说,你不用说别的相声了,说《如此照相》就行了,其它相声都不如它。实际上,现在再说《如此照相》也不会产生当初那样强烈的效果了。这是因为时代发生了变化。作为一个相声演员,要跟上时代的步伐,不断推出新作品,才能满足听众新的要求。你现在写粉碎“四人帮”时的题材,再写江青怎样怎样,写得再逗,也不见得会打动人。我与搞相声艺术理论研究的同志探讨过这个问题。所谓笑点,实际上就是一个时代敏感点的问题。这个点,一个时代与一个时代不同,比如唐代李可及的《三教论衡》之于儒、道、佛三教的思想统治及相互争权;南宋伶人的“金国有敲棒,我国有天灵盖”之于卖国者的卑劣;直至常宝堃的《牙粉袋》之于敌伪的欺骗宣传等等。当然,这种笑点不同于一个时期尖锐的社会问题。但是,它的笑是紧紧与社会相关联的。
记者:现在我国相声演员不少,而你的表演备受听众欢迎,请谈谈你是怎样让观众发笑的。
姜:我还不能说是备受欢迎。但是,一个相声演员想要受欢迎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笑声是不能硬挤出来的,难啊!你说的段子要让人发笑,表演要求不断提高;这次演出得跟上次不同,还要高于上次;创作要有新东西,要自己不断超越自己。关于怎样才能让听众笑,这是许多相声演员十分苦恼的一个问题。有的相声演员以为,我这段子符合相声技巧“三翻四抖”,但听众却不笑;而他的相声不太符合这些技巧,听众倒笑了。其中大有学问,值得研究。
记者:照我的理解,相声不能一味追求包袱——笑料,最主要是要反映出时代的精神,人民的心声。
姜:我认为这种说法并不全面。作为相声演员,没有包袱就不成其为相声;因此要追求笑,否则不是相声。这就是我的追求。但,同样是笑,生理上的笑和感情上的笑截然不同。相声的笑,是把外界事物通过我的嘴组成“包袱”,打入对方的心田,引起共鸣才能笑。所以相声中的笑,应该和平常胳肢人而产生的笑是完全不同的笑。
不笑不是相声,但光有主观的艺术构思得不到实际的舞台效果也不行。有些传统的段子老年人听了可能笑,年轻人不一定觉得可笑,岁数更小的干脆不懂。当然原来的艺术还存在,但由于听众对艺术理解发生了变化,实际结果自然也随之变化。因此,要随时注意笑点的转移,加深对时代特点变化的理解,在笑点转移情况下不断更新艺术表现手法。
记者:最近,你表演的相声《新兵小传》(姜昆、牛群创作),在全国曲艺新曲(书)目比赛中获奖,对它有什么反映吗?
姜:有。它通过一个新兵的言行,批评了某些人不文明、不礼貌的行为,歌颂了解放军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所作的贡献。它虽然获奖,但也有不同的意见。有人认为太正,不象相声;还有的认为不合时宜,现在还学雷锋?我觉得这是对生活的误解,甚至于曲解。好象一旦解放思想,什么新风尚,学雷锋,好人好事都是一种陈旧的题材,只有新奇怪异,怪得群众接受不了才能登大雅之堂。我从来不这样认为。反映时代精神的相声是能得到大多数人认可的。
记者:是啊。我认识的一些部队的同志,就很喜欢这个相声。你认为创出新意同雅俗共赏的关系怎么摆好呢?
姜:所谓新,要新在时代感上,不是去追求偏、奇、怪、异。相声不是雅赏俗不赏,俗赏雅不赏的艺术,而是所有层次的人都喜欢,是雅俗共赏的艺术,所以创新更要注意这个问题。只有不断注意笑点的转移,置身于时代前列中去探索、追求,才能送给人民更多健康高雅的笑声。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