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9阅读
  • 0回复

骋无穷之路 饮不竭之源——读《扬州八怪画集》有感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7-02-02
第8版(副刊)
专栏:品书札记

骋无穷之路 饮不竭之源
——读《扬州八怪画集》有感
索菲
正当美术界就中国画的继承与创新开展热烈讨论之际,我想品读这本《扬州八怪画集》,察古而知今,是会有所裨益的。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提出“通”和“变”的看法,以此说明继承和创新的关系。认为“通”与“变”结合,方能“骋无穷之路,饮不竭之源”。清康熙、雍正、乾隆时期,扬州画坛上,被称作“八怪”的一批画家,正是这一理论的实践者。
“八怪”师传统而不为其所囿。高凤翰的山水画具北宋雄浑之神,元人静逸之气,左手用笔,放纵态肆,硬健古拙,自有兀傲不羁的风格。善画人物的黄慎认为师绝技难以争名,当自立以成名,不肯居人后。他初师工笔画家上官周,后从唐代书法家怀素的真迹中受到启迪,以狂草入画,形成粗犷精练的画风。精花鸟画的华岩远师马和之,近受陈洪绶、恽寿平及石涛的影响,但在构思、用笔、立意和画格等方面又别树一帜。画梅尤精的李方膺在自题梅花卷诗中写道:“铁干铜皮碧玉枝,庭前老树是吾师,画家门户终须玄,不学元章与补之”。他师法徐渭和沈周,但不拘成法。郑燮也是主张先师古法的,他对文同、石涛、徐渭、高其佩等名家的画法深有研究,能得其笔意。但他主张学习古人要扬弃,学一半撇一半,略其迹而取其意,注重艺术的独创性和风格的多样化。扬州八怪是一批善于学习传统的画家,他们知道古人不可欺,对于古人之道不可不合,但也不能为古人所欺,被古人所役,他们是清朝画坛上借古开今的主人。
“八怪”学传统,更重感受,认为学古人无论如何也代替不了直接的、丰富的生活感受。他们摒弃神韵说之“妙悟”和性灵说之“闲逸”,将实感与想象美妙地结合起来。借物抒情,借题发挥,以表达画家各自的真气、真意和真趣。瓦屋书斋,巴蕉苍翠,老树成荫,寄托了画家安贫乐道,洁身自好的思想情趣。金农画马,爱其神骏,所表现的是昂首空阔、伯乐罕逢、独行万里的神马形象,并题诗曰:“不与人骑更好看”,以表露解脱世俗束缚的情怀;板桥作画也是借四时不谢之兰,百节长青之竹,万古不移之石,写其精神,传其性情。所谓“一竹一兰一石,有节有香有骨”,各有灵苗各自探,正是为了表露画家各自的情怀和意气,他们在创作上纵横驰骋,不拘绳墨,在画风上一改富贵堂皇、荒寒寂寞为纵横跌宕、痛快淋漓,显现出有别于前人的独特的艺术表现方式和迥然不同的绘画风格。
“八怪”突破了清初仿古拟古的形式主义,把回避现实、脱离生活的传统文人画引向关心现实,重视生活,赋于文人画以崭新的内容和形式。郑板桥曾批评当时的诗词赋扯东补西,拖张曳李,都是拾取古人的唾余。他自己画兰画竹画石,也是用以慰天下之劳人,而非供安乐者享用。板桥笔下的几竿萧萧翠竹道出了民间百姓的疾苦。“八怪”中的其它几位画家,也莫不如此。画家们关心人民的命运,社会的兴衰,而这正是我国文学艺术千百年来不朽的传统。“八怪”的画家们在这方面为我们留下了一批具有永恒感的艺术瑰宝。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