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2阅读
  • 0回复

语法、修辞讲话(第五讲)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1-10-06
第3版()
专栏:

语法、修辞讲话(第五讲)
吕叔湘、朱德熙
第三段逻辑
语法和逻辑。第一讲第一段里曾经说过,“语法不是逻辑。”这句话有两层意思。第一,就是我们在那一段里说明的,尽管一个句子的结构是正确的,要是事理上讲不过去,这句话还是不通。那儿举的例子是“学习有态度与方法”之分。这句话在形式上跟“生物有动物与植物之分”是一样的,但是“动物”和“植物”加起来等于“生物”,而“态度”和“方法”加起来不等于“学习”。所以这句话是不通的。
“语法不是逻辑”的第二层意思是:有些话虽然用严格的逻辑眼光来分析有点说不过去,但是大家都这样说,都懂得它的意思,听的人和说的人中间毫无隔阂,毫无误会。站在语法的立场。就不能不承认它是正确的。例如“好不热闹”,按说该是“很不热闹”的意思,但是实际上等于“好热闹”;跟这相反的是“好容易”,它不等于“很容易”,反而等于“很不容易”。又如“除非你去请他,他才肯来”,既然把你请他当作他来的条件,“除非你去请他”表示这个条件不存在,那末底下只能说“他不来”,可是大家都说“他才肯来”。又如“他的北京话比我好”,话怎么能跟人比较呢?应该说“他的北京话比我的好”,才合于逻辑,可是很少人愿意加上这个“的”字。
这两层意思放在一起看,似乎是冲突的。同样是语法和逻辑分歧的例子,可是有些句子我们说是不通,有些句子我们又承认是正确。实际上这两层意思并不冲突。第一类例子代表一般的情形:一般地说,语法要服从逻辑,一句话不但要有适当的结构,也要事理上讲得过去,才算是通。第二类例子代表习惯语:习惯语是不容许分析的,并且是不容许援例的。语言是一种工具,我们使用这种工具去达到我们的目的。一句话,如果能引起说话的人所期望的反应,就可以说是完成了它的任务。第二类的例子能满足这个条件,因而就应该算是正确的。第一类的例子就不然了。你说的话不依照一般的思想规律,人家不能一听就懂,你也就不能达到你说这句话的目的了。所以我们在说过“语法不是逻辑”之后,接着又说,“实际上离不开逻辑。”
下面是一些逻辑上有问题的例子。
范围大小。由于没有把概念的范围分辨清楚,往往说出自相矛盾的话来。例如:
(一)滇西大股土匪虽已大部被击溃,但云南全
省土匪仍然猖獗。(期)
(二)我们相信你们有高度的爱国主义、革命英
雄主义和创造精神,有以你们为骨干的广大
群众团结在你们的周围,今年冬修中会创造
出更多的新记录。(稿)
(三)由文教部长主持这学校,带走了该部全部
人员,其中还从其他部门抽调了几人。
(稿)(一)滇西是云南的一部分。既然说滇西土匪已“大部被击溃”,就不能说“云南全省土匪仍然猖獗”。“云南全省”应该改做“省内其他地区”。
(二)既说“以你们为骨干”,当然包括“你们”在内,又说“团结在你们的周围”,自己团结在自己的周围,岂非怪事?(三)“其中”自然是指文教部人员之中,文教部人员之中怎么能有“其它部门”的“几人”呢?“其中”应删。
部分和全体不能并列。我们可以说“梨和苹果”,也可以说“梨和桃子”,却不能说“梨和水果”,因为水果包括梨在内。下面的例子是错的:
(四)一年来,医院的团员与青年自愿输血达一
万零四百四十个CC。(期)
(五)可喜的是亚洲的人民和世界的人民都起来
了。(期)
(六)在恢复与建设上,缺乏各项科学专家与各
项人才。(期)
(七)许多垦民从上海把自己的母亲,家属接到
垦区来共同生活。(报)团员是青年的一部分,亚洲人民是全世界人民的一部分,“各项科学家”包括在“各项人才”之内,母亲包括在家属之内,都不能并列。(四)和(五)的说法现在很流行,但这是不合逻辑的。(四)不如说“团员和非团员青年”。(五)该说“亚洲与全世界其它各地人民”。(六)该说“各科专家与其他人才”。(七)应删“母亲”。
所举不止两项的时候,情形也一样。总之,列举各项必须是独立而平行的,任何一项不能包含另一项。
(八)有的是从解放区来的,有的是从农村来的,
有的是从部队里来的,还有从延安来的。(
期)解放区包含延安,也包含“农村”。“部队”指人民解放军。人民解放军到达的地方,自然是解放区,如果原先不是,到达之后也就成了解放区。后三项都包含在第一项之内,不能并举。改的方法是把第一个分句删去,或是把前两个分句合并成“有的是从解放区农村来的”。
跟这相反,在分类的时候,分出的小类必须是能够包括在大类之中的。因为大类跟小类不是平行的关系,而是包含的关系。例如:
(九)一年来五一工厂共写出了三十九个针对实
际情况的剧本(包括剧本、鼓词、快板)。
(书)
(十)游泳券分普通券,参观券、月票、季票等
种。(报)
(九)剧本不能包括鼓词,也不能包括快板,剧本包括剧本也没有意义。“剧本”应改为“作品”。(十)游泳券不能包括参观券。应该说:“游泳券分普通券、月票、季票等,另有参观券。”
因果关系。判断两件事有因果关系虽然是主观的见解,但是必须有客观事实做基础。“因为”“所以”“由于”“结果”等词只能表示因果关系,绝对不能使没有因果关系的事情发生因果关系。
(十一)因为学习态度是随着各人的学习目的而
不同,所以我的学习态度也随着解放而大大
地改变了。(作)前后两句话分开看都不错,可是用“因为”“所以”连在一处就不对了。二者没有因果关系。
(十二)因为他来自中学,思想根本还是旧社会
的一套。(作)
(十三)最近我这位朋友从南方回来,结果他的
思想依然如故。(作)这两句话更令人大惑不解。为甚么“来自中学”,思想就旧?为甚么从南方回来,思想就要变?
(十四)由于我对于学科有偏重,因而对于数理
就不感兴趣。(作)
(十五)许多干部只着重了重灾区的工作,因而
忽视了轻灾区,只着重了农村救灾,因而忽
视了城市,只着重了本地灾民,因而忽视了
对外来灾民的照顾。(书)
(十四)“对于数理不感兴趣”是“对于学科有偏重”的具体表现;(十五)既然“着重重灾区”,自然就“忽视轻灾区”,否则就无所谓“着重”。这两个例子的前后两句或是一件事的两种不同的说法(十四),或是一件事的两面(十五),其间都没有因果关系。
自相矛盾。
(十六)他是多少个死难者中幸免的一个。(稿)
(十七)眼前的和过去的史实都说明了今天美帝
的冒险干涉朝鲜内政是必然要失败的。(期)
(十八)在宣传工作中,我亲眼看到劳动人民过
去所受的痛苦。(报)
(十九)大的关于阿Q的问题,附带了保留完全
肯定的同意者占多数。(报)
(二十)这些共同点,在他们中间虽是共同的,
但在他们与蒙汉民族间,却表现出很大的不
同来。(报)
(二一)这就是美帝国主义的本来面目之一。
(期)
(十六)既然“幸免”,自然是没有死,怎么能说是“死难者中的一个”呢?应改做“多少人死难了,他是幸免的一个”。(十七)凡是史实,都是过去的,眼前的事不能叫“史实”。应把“史实”改做“事实”。(十八)既然是“过去所受的痛苦”,现在就无法“亲眼看到”,“亲眼看到”应改为“体会到”。(十九)如果是完全肯定,就不能有所保留;有所保留,就不是完全肯定。(二十)“这些共同点……表现出很大的不同来”是讲不通的,应改做“这些共同点使他们和蒙汉民族有区别”。(二一)“本来面目”只能有一,不能有二。现在说“之一”,好像还有“之二”“之三”似的。“之一”应删。
有些词语用得太频繁,变成了口头禅,我们很容易忽视它们的本义,拿来跟意义相反的词语连用,因而产生了矛盾。例如:
(二二)现在因为各方面照顾得周到,差不多根
本就没有死去的犯人。(报)
(二三)基本上把不好的习惯克服干净了。(稿)
(二四)当时刘涌的身体本是不好的。(期)
(二五)担心朝鲜人民必将遭遇悲惨的命运。
(期)
(二二)“差不多”和“根本”矛盾,必须删去一个。(二三)“基本上”和“干净”矛盾,也只能用一个(关於“基本上”,参看第二讲第五段)。
(二四)“当时”和“本是”矛盾,“当时”应删。(二五)“担心”和“必将”矛盾,“必”字应删。这四个例子只是字面上矛盾,下面两个例子就不同了:
(二六)生产品的销路是增加了,甚至绝大部分
供不应求,但仍不畅。(稿)
(二七)这个剧本的故事是可能发生的,所以它
充分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它是写实的,有很
大的进步意义的,只是比较太理想……(作)(二六)“销路增加了”,而且“绝大部分供不应求”,还说“不畅”,那么怎样才算是“畅”呢?(二七)先说“这个故事是可能发生的”,又说“反映了当时的社会”,而且自己下结论说“它是写实的”,忽然转了一个一百八十度的弯,说“只是比较太理想”,把前面的话全部推翻,岂不是自己打自己的嘴巴?时间先后。(二八)他们一面拚命地向上爬,一面又不免跌
落深渊。(作)(二九)英法帝国主义者烧毁并洗劫了北京西郊
的名园。(期)(三十)一年多以前曾被人们称为“庞大”“拥
肿”“消费”“反动”的南京,当它一旦成
为人民所有,今天已经是显得如此青春。(期)(三一)各地农村姊妹们要继土改中男女一齐完
成土改的精神,积极参加土地改革。(期)
“一面……一面……”表示两件事同时进行,如
“一面谈判,一面进攻。”(二八)的两件事显然不是同时的,不能用这种句式。应该改做“他虽然拚命向上爬,但是终不免跌落深渊。”(二九)烧毁之后哪里还有东西可抢劫?“烧毁”和“洗劫”应对调。(三十)的“一旦”指“为人民所有”的那
一天,跟“今天”不是同时。“青春”也不恰当,应该改做“……今天在人民的手里,却显得这样年青、活泼。”(三一)作者用了一个“继”字,好像土改已结束了,下面又说“参加土地改革”,自相矛盾。“继土改中”应改为“发挥”。
双重否定。一句话里用两个否定词,就含有肯定的意思,正如代数里负乘负得正一样。譬如“未尝不可”的意思是“可”,“无孔不入”的意思是 “有孔皆入”,“不无可议之处”等于说“颇有可议之处”,“没有一个人不相信”等于说“大家都相信”。
(三二)我们并不是完全否认这首诗没有透露出
希望,而是说这希望是非常渺茫的。(作)
(三三)会员眷属除凭发出之入场券外,并须有
眷属徽章,无二者之一即不能入场。(件)(三二)“不完全否认”等于“部分承认”,基本上还是承认。因此这句话等于说“我们承认这首诗没有透露出希望”,刚好跟作者的原意相反。改法有三种:“我们承认这首诗也透露了一些希望……”
“我们并不否认这首诗也透露了一些希望……”
“我们并不是说这首诗没有透露出希望……)。
(三三)“无二者之一即不能入场”等于说“有二者之一即可入场”(当然,按照严格的逻辑说,这两句话并不完全相同,因为从“无之必不然”不能推论出“有之必然”,但这里只就一般人的了解说),跟原意不符,该说“缺二者之一即不能入场”。
(三四)我想应该是不必叙述,没有谁不会想像
不出的。(期)这句一连用了三个否定词,负乘负得正,正乘负仍得负。因此,“没有谁不会想像不出”等于说“谁都想像不出”,原意却是“谁也想像得出”。
主客倒置。(三五)在那个时候,报纸与我接触的机会是很
少的。(作)(三六)去年的学习情绪和今年比较起来大不相
同。(作)(三七)据我所知道的,各剧团中因为生活不安
营养不良而患肺结核的人非常多,如九队的
赵明,四队的蒋超、张客等,都有肺病,但
他们连休养的机会都得不到,比起蔡楚生
来,他还算幸福多多了。(报)
(三五)应该是我接触报纸,不是报纸接触我。“报纸”与“我”应对调。(三六)作者的意思是说
“今年的学习情绪比去年好”,但是他把“今年”和“去年”的位置放倒了,于是意思刚好相反。(三七)“他”指的是蔡楚生,如果不用代词,这句话就成了“比起蔡楚生来,蔡楚生还算幸福得多,”岂不荒谬?应该说“蔡楚生比起他们来,还算幸福得多,”或是“比起他们来,蔡楚生还算幸福得多。”
一面与两面。有些词语仅有一面的意思,所谓一面,可以是正面的,如“好”“高”“去”“相宜”;也可以是反面的,如“坏”“低”“不去”“不相宜”。有些词语兼有正反两面的意思,如
“好坏”“高低”“去不去”“是否相宜”。造句的时候,如果把一面性的词语跟两面性的词语配搭,就会造成混乱,例如:(三八)忽视合作社是否亏损的困难。(稿)(三九)所以院系调整的基本原则是教学能否因
此而更顺利的改造。(期)(四十)青年男女不再以财产多寡和门第高低为条件,而以能劳动、爱学习和思想进步为标准去选择自己的伴侣。(报)
(四一)作好生产救灾工作,决定于干部作风是否深入。(书)
(三八)“困难”是一面性的,“是否亏损”是两面性的,二者配搭不拢。亏损是困难,不亏损就不是困难。“是否”应删。(三九)“原则”是一面性的,“能否……”是两面性的。该说“……原则是使教学能够顺利的改造”。(四十)“条件”是一面性的,“财产多寡”“门第高低”是两面性的。这句话可以改做“青年男女选择自己的伴侣时,不再计较对方财产多寡,门第高低,而以……为条件。”(四一)“作好”是一面性的,“是否深入”是两面性的。此外,“作风是否深入”也讲不通,恐怕是“干部是否深入群众”的意思。这句话有两种改法,或是把第一个分句改成两面性的:“生产救灾工作做得好不好,决定于干部是不是深入群众。”或是把第二个分句改成一面性的,不过句子的结构也得调整一下:“干部深入群众是做好生产救灾工作的决定条件。”
(本段完,全文未完)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