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2阅读
  • 0回复

重视作家群体现象的研究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7-02-04
第5版(文艺评论)
专栏:

重视作家群体现象的研究
何火任
新时期文坛云蒸霞蔚,气象万千,其中,作家群体纷纷涌现引人注目。对于这种文学现象,如何给以理论的认识与把握,值得我们思索。
作家创作的个体性脑力劳动的特点,愈来愈被人们所理解和重视,这无疑是正确的。否定文学创作这种艰苦的、复杂的、丰富的精神活动的个体性质,无异于否定文学创作本身。然而,任何真理性的认识,一旦被片面化、凝固化和绝对化,就可能走向反面,导致偏颇或谬误。事实上,作家如果躲进象牙之塔,自我封闭和孤立起来,就会堵塞自己的才思,甚至会枯槁其艺术生命。德国诗人歌德曾说:“人自处于孤独是不好的,孤独地工作尤其不好。假若要成功什么事,正须要同情与激励。我的《阿美里斯》和许多谣曲,是得感谢席勒的,在这方面,他总是策动我。”(《同爱克曼谈话》)歌德的这种体验,古今中外不少作家都有过。我国新时期许多地区的作家对此体会尤深,他们互相激励,交流创作感受,精进艺术功力,互通文学信息,共探艺术新潮,从而大大促进了文学创作。一些地区的作家表现出强烈的求群意识。
当然,作家群体现象,并非我国新时期所独有。从中国历代文坛看,汉末魏初以曹氏父子为中心的“建安七子”,魏晋间的“竹林七贤”,南朝的“竟陵八友”,清初的“易堂九子”、“西泠十子”,以及本世纪二三十年代聚集在鲁迅周围的一批作家等等,都带有作家群体的性质。虽然他们所处时代不同,其活动的性质、成就和影响各异。这种文学现象在西方文坛上也颇为多见,例如,十九世纪后半期法国著名小说家左拉在他的住处巴黎及郊区乡间梅塘别墅聚集了一批作家,他们气质相近,情投意合,经常交往,亲密相聚,如在1879年夏天,一连几个夜晚聚会,梅塘田野上明月当空,左拉、莫泊桑等六位作家围坐一处,相约都以普法战争为背景轮流讲一个自编的故事,大家互相启发、补充和斟酌,最后每人都写出来编成了一本《梅塘之夜》,小说集于第二年出版,其中莫泊桑的《羊脂球》独占鳌头,从此他象一颗新星闪耀在法国文坛上空。所谓“梅塘集团”实为一个作家群体。
应该说,我们对作家群体现象的研究是曾经忽略了的,这对我国文学事业的发展带来了一定损失。在我们相当长时期来的思维定势里,总认为我们社会主义的文艺界,政治信仰一致,奋斗目标相同,又有统一的文联和各个协会,因而没有以文会友的作家群体存在的必要。这种认识不能认为是没有偏差的。
作家群体现象是人与人社会交往的一个客观存在。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中就曾深刻分析过人类群体意识和实践的实质与发展过程。他们的许多论析有助于我们揭开作家群体之谜,比如:人们对自己必须与周围的个人发生交往的必要性的意识,是对人生活在社会中这一事实的意识的开端,并随着社会生产、需要和分工的发展而逐步发展;只有在具有共同进步理想的集体中,在自己的联合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才可能有个人自由;到共产主义社会,个人的独特和自由的发展才是由个人的联系所决定的,它本身就是个人的自由发展的共同条件。马、恩十分强调人类群体活动的私人交往和个人自由发展的性质及意义,揭示了人们的群体性是其社会性和个体性的辩证统一的真谛。作为社会分工产物的作家,他们以自己本来的身分彼此发生交往,在互相切磋的基础上,着力于文学艺术风格技巧的探讨,我认为是有益的。
作家群体活动是同一地区一批作家私人间自由联系的、比较长期和经常性地进行以文会友、以艺相聚活动的一种重要方式,这正属于他们的专门活动范围,有利于他们发挥自己的创作才能和个性。
作家群体活动是作家们私人间的个人交往活动,同时也是一种社会交往活动,因此,其活动内容和方式总会保存着某些历史流程的积淀,又不能不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打上鲜明的时代印记。我国新时期作家群体的形成和发展,一直行进在比较正确的轨道上。这些作家群体,不同于具有某种政治色彩的有组织有宗旨的社会团体,也不应该是追求狭隘私利的宗派小集团。在时代精神的感召下,他们的共同目的是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通过个人的奋进和相互的激励来繁荣祖国的社会主义文学事业。
面对作家群体纷纷涌现的这种文学现象,我们这方面的理论研究存在着相当的差距,实际上并未取得突破性的进展。我个人认为,到目前为止,论者们对“文学流派”和“作家群体”这两个概念常常混用,未能作出较为明确的界定,这不能不给作家群体现象的理论认识带来某些混乱。的确,没有相应的作家群体理论的建树,作家群体的健康发展必然受到局限。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