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1阅读
  • 0回复

灾后迎来丰年——古地古城的汉中盆地正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7-02-05
第2版(经济)
专栏:

灾后迎来丰年
——古地古城的汉中盆地正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
本报记者 王钟人
位于秦岭南麓的汉中盆地,是我国历史上有名的地方之一。汉高祖刘邦和三国时的诸葛亮,都以这里为根据地,厉兵秣马,图取天下。新春佳节的前夕,记者驱车从盆地东部——我国造纸发明家蔡伦的墓葬起,到盆地的西沿——蜀将黄忠智夺的定军山止,行程两百多公里,耳闻目睹,处处呈现一片市井繁荣的兴旺景象。城乡市场物资充裕,吃、穿、用商品都比往年多,是灾后最好的年景。猪肉价格持续稳定在每五百克一元二角的水平上。
好年景来之不易。地委书记王郧同志告诉记者,多亏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富民政策显示威力。具体来说,他谈起五年前一场毁灭性的水灾。当时,整个盆地的十一个县市,一片汪洋。三十五天内下了一年的降雨量,每天都在五百毫米以上。受灾的人口达八十三万,许多地方老百姓数十年的辛辛苦苦积攒的家业,一水冲光。市场菜价涨了十倍。全县损失经济七亿多,粮食近五亿公斤……地委向省上打报告,恳请拨救济款三千万元。人人谈水色变。灾后,国务院副总理万里、李鹏等领导同志率慰问团来,听了汇报,指出:“汉中盆地久负盛名,为什么一个自然资源丰富的地方,自己混不到饭吃,多不光彩!你们应好好总结一下。”
中央慰问团的意见,对干部群众是个很大的鞭策。汉中盆地将近四万平方公里,气候湿润,内河纵横,多种经济作物有四百多种,森林覆盖率35%以上,四百三十多万亩耕地,将近一半可以自流灌溉,一向有“小江南”的美称。近几年,过去一些被认为是穷山恶水的地方,也出现了粮茂年丰的气象,难道自然条件象江南的汉中,还要端着“金碗”讨饭不成?正确的途径在哪里?广大干部和群众经过学习和思索,总结出两条:一是立足本地资源,搞活商品经济,二是着眼于群众致富,发展横向经济联合。
汉中盆地的大门终于敞开了。城固的大蒜销售到香港、东南亚,留坝引进的西洋参在全省出了名,佛坪的猕猴桃酒进了中南海。石灰石是全国短缺原料,而汉中遍地都有,储量五亿吨以上。全国水泥供不应求的时候,汉中的水泥用不完。
去年,全区水稻产量创历史最高水平,总产七亿公斤,农副产品收购增加8%,社会商品零售额比上年增加一亿元。遍布全区的数百个集市贸易网点,成交额将近二亿元,比上年增长20%。
灾后五年胜过以往二十年。古地古城,日新月异,它凝结了三百万汉中人民的心血。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