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1阅读
  • 0回复

建立自己的“企业文明”——访广州一些大中型企业的见闻和启示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7-02-06
第2版(经济)
专栏:

建立自己的“企业文明”
——访广州一些大中型企业的见闻和启示
本报记者 林晰
建立自己的“企业文明”——这是记者在广州市一些大中型企业采访时,常常听到的一个新词。“企业文明”,是指一个企业用一种共同的观念、目标统一人心,使企业上下共同遵守,并广泛地渗透到日常的活动中去,形成人们自觉恪守、充满自豪感的行为。
“爱厂,兴利,求实,进取”——这是白云山制药厂在三年前就倡导的“白云山人精神”;
“开拓,拚搏,创新,科学,主人翁精神”——这是万宝电器工业公司的起家法宝;
“创一流,夺冠军”——这是广州铁路局1983年提出的行动口号,目前已成为全局14万名职工的追求目标……
这些“企业文明”内容的提出和形成,是企业根据各自的特点和实践创造的。
凝聚力:企业活力的源泉
竞争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又是“企业文明”得以形成的一个条件。万宝电器工业公司经理邓绍深说:“企业只有在竞争中,才能努力寻求和发扬自己的特色,从而强化了自己企业去创新、拚搏和讲求效率。”这家电器公司从1981年建厂以来,六年间从年产400台电冰箱发展到1986年年产37万台。速度之快,令人吃惊!1985年,“万宝”电冰箱一度在质量上出了问题,在全国范围内受到舆论界的公开批评,正是这种批评激励了这家企业的科学精神和主人翁精神的高度发扬,他们在很短的时间内平息了“万宝风波”,同时成功地改造了两条生产线,使万宝电冰箱产量翻番,质量很快又在全国居于首位。
在这场竞争中,每个职工都亲身感受到了自己同企业密不可分的关系。而“企业文明”,则形成了一股巨大的凝聚力,它使职工“抱团”,齐心合力,为自己企业的争先努力。这样的凝聚力,自然成为企业活力的源泉。
归宿感:把命运联结在一起
在公园般优雅的白云山制药厂里,记者访问了经理贝兆汉。白云山制药厂的“爱厂”教育这些年来卓有成效,这家企业从1973年由几十名工人用大锅熬药起家,发展到1986年拥有4000多名职工、年产值达2.25亿元的大企业。
贝兆汉带有诗意地说:“点燃别人心头的火炬,先得自己心头有一支火炬,如果你只有一团冷冰,便不能奢望光和热。”这些年来,白云山制药厂的各级领导切切实实地关怀着人,他们尽一切努力提高职工的物质生活,同时又丰富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
——行政部门把为职工服务当作自己的天职。行政科为每一户人家设置了垃圾桶,派专人每天上门清扫;服务公司把牛奶、液化气送上门;专用交通车通往广州市的东南西北;1986年,工会代表企业向1456位优秀职工赠送了生日蛋糕和祝贺卡……
——活跃的“文化沙龙”。每星期三的晚上,白云山上有一次“文化沙龙”活动,参加者相当踊跃。“假如我是厂长”,“我厂改革的优势和困难所在”,“发展原料药生产的利与弊”……诸如此类企业领导和职工关心的问题,人们在这里进行广泛的探讨。这种方式,为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开拓了一条有效的渠道。
——厂里拨出专款,给每一位科技人员和管理干部订阅有关的书报杂志,在他们的宿舍里配置了书架;专门设立了科研技术、改革管理的奖金;举办了各种文化和科技培训班,每年还选派一些年轻好学的职工,到全国各地对口的大专或中专进修。
一个年轻的女职工自豪地对记者说:“我是幸福的白云山人,我爱自己的家。”这里真正是一个温馨美满的家啊,是白云山人的归宿!
自觉性:上下需要和谐一致
1982年中国女排夺得世界冠军,这件事振奋了广州铁路局十几万职工的精神。局长杨其华借女排的东风,提出了广州局要在铁路系统“创一流(工作),夺冠军。”几年来,广州局围绕这个目标进行多方面的改革,使企业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
铁路是组织性纪律性很强的企业,当然需要运用严格的制度和行政手段作保证,但只有这一条,上面集权过多,什么事都要请示上级再办,往往失去很多机会。广州铁路局认识到这一点,近些年下放了人事任免权、财权、自主经营权等。正因为这样,今日的广州车站办成了一个综合性的服务型车站,在全国八大车站的评比中连续获第一名;广深铁路公司拥有更大的经营自主权,实行自负盈亏,几年来创全国第一流经济效益,被誉为铁道部改革的第一号种子。
实践证明,开展企业文明活动,便于使一个企业的上下级的认识和步调一致起来,而这种一致,又增强大家为企业争光的自觉性。
一个极其重要的启示
如何建设社会主义“企业文明”呢?贝兆汉说:“‘企业文明’的建立,需要强有力的思想政治工作,而思想政治工作的落脚点应当着重于引导职工热爱本企业,热爱本职工作,让他们在自己的岗位上发光发热。”他认为,这样做,有助于每个职工把对国家对人民作出贡献的大目标同日常的身边的工作结合起来,避免了思想政治工作抽象、空洞、搞形式主义。白云山制药厂这样做了,几千名职工中没有一个离厂的;这些年该厂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也是惊人的:1978年人均年产值为15000元,而1986年人均年产值达到了6万元。对国家的贡献自然就大多了,职工的精神也更加振奋了。
人们在探讨怎样把精神文明建设和物质文明建设结合起来。建设“企业文明”不是一个有益的尝试吗?!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