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9阅读
  • 0回复

把年华献给高原——黄河源头见闻录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7-02-06
第4版(政治·法律·社会)
专栏:

把年华献给高原
——黄河源头见闻录
本报记者 王钟人
在黄河源头冰雪高原采访的时候,我遇到了两位在那里度过了二十九个春秋的人,他们是现年四十六岁的果洛军分区司令员王逢铭和政委邵德山。
谁不恋家乡风光美?谁不爱鲜花盛开的地方?邵德山的家乡是渤海之滨的烟台,王逢铭是陕西佳县人。可是,他俩为了高原的社会主义建设,为了藏胞过上新生活,他们无私地献出了人生最宝贵的年华。
果洛藏族自治州位于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山北麓,平均海拔四千米以上,氧气比海平面缺40%,沸水只有八十度,全州六个县,有四个县是不毛之地,被称之为“人间的禁区”。外乡人到这里工作,首先要闯过吃饭、睡觉、语言“三大关”。若不是置身此地,谁也难以想象,在这里要生活下去,需要付出多么大的代价啊!可是,自从王逢铭、邵德山走上领导岗位以后,翻越冰山,穿行草地,探察沼泽,走遍了全州的四十八个乡。当草原遇到了多年罕见的大雪时,为了及时救出藏民和他们的牛羊,王逢铭带着医生向雪海走去。他们到了扎陵湖、黑河、花石峡,给每一个围困在雪海中的牧民,送去党和子弟兵的温暖。雪后人畜受损,饿狼又猖狂起来,有时一夜中竟咬死几十只羊。邵德山组织民兵打猎队,两个多月打死八十二只狼,保证了藏族群众的人畜安全……
当我问起他们在高原生活和工作的体会时,邵德山说:“说实话,是垮了身子,苦了妻子,误了孩子,吃了亏。但是,我们今天吃的苦和亏,和红军当年路过果洛时相比,还是小的。一想起那些死在马背上和沼泽地里的红军同志,就感到我们比他们幸福。”王逢铭说:“按照上级的有关规定,我们可以申请离开这个生活和工作条件都很恶劣的地方。在生活上,我们也有困苦,也有不顺心的时候。但是,果洛毕竟和‘猫耳洞’一样,都是祖国的河山,再艰苦,总得有人来守护。我们多吃点苦,别的人就可以少吃苦。”
邵德山和王逢铭都是结婚多年的人了,但他们一直与爱人分居两地。大家为他们算过一笔帐,从新兵入伍到当军分区领导,总共和妻子在一起生活不超过三年。王逢铭的妻子因病,两次生命垂危,他都不在身边。邵德山的妻子患糖尿病、心脏病不能工作,在家吃劳保,他也没有在面前侍候过。王逢铭十三岁的儿子,因为长期见不着父亲,感情疏远,至今还不习惯当面叫他一声“爸爸”。
他俩正是身强力壮的年华,然而他们明显地比其他同龄人衰老得快。王逢铭已经拔掉了满口松动的牙齿,邵德山秃了半个脑袋,他俩都患了心脏病、高血压、胃病、气管炎、关节炎等高原性疾病,久治常犯。身体是革命的本钱,他们把自己的本钱,献给了风雪高原。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