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0阅读
  • 0回复

吴川农民拣破烂创出大家业 年总产值一亿多元,占全县工农业总产值三分之一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7-02-08
第2版(经济)
专栏:

吴川农民拣破烂创出大家业
年总产值一亿多元,占全县工农业总产值三分之一
本报讯 新华社记者黄扬略报道:雷州半岛北部的吴川县农民从收购加工旧鞋废胶、破铜烂铁兴办“不起眼”的小作坊开始,艰苦创业,集腋成裘,几年时间就发展成十多个专业性农民企业群体,形成制鞋、机械、纺织、橡胶制品等支柱产业,年总产值达一亿多元。
吴川县人均六分耕地,易涝多灾,资源缺乏,集体经济薄弱,到1978年人均分配不过40多元。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这里较早实行“大包干”,大批剩余劳动力待寻出路。县委和县政府推广了一些能工巧匠收旧利废办小作坊的做法,并积极为农民提供原料供应、银行贷款、生产技术、产品销售等方面的服务。农民根据各自专长,几户或几十户一起,有的收购废旧塑料,加工制成再生塑料鞋;有的利用破轮胎,手工割制牛车胶轮、单车尾带和鞋底;有的把破旧棉胎重新弹打或抽纱纺线,加工成土布、地拖、劳动手套和北运蔬菜的保温被等;有的收回废纸搞再加工;有的将旧铝锅、碎铝片重新提炼铸成铝锭,供应工厂;有的用废铁锻打铁钉、刀具。这些企业投资少,生产成本低,产品价廉而销量大,很快就在全县发展起来。
起先,这些小企业都是“前店后厂”,自产自销。后来,这里的小商品名气越来越大,外地来采购的人越来越多。为了满足繁多的品种和数量需求,也为着企业之间的协调,生产同类产品的小企业便自觉聚到一块,分工生产,凑成花色品种齐全的大批量商品;又有一批农民围绕这些企业,办起废品收购站、原料初加工点、搬运队和产品销售组织,渐渐地出现了围绕一项主要产品进行专业分工协作的企业群体。目前,全县已形成了塑料鞋、麻绳、纺织、机械、炮竹、橡胶制品等15个企业群体,企业达5000多家,企业从业人员4万多人,加上企业外围常年从事各种协作生产的剩余劳力和个体户,组成了一支约15万人的新产业大军,占全县农村劳动力的一半以上。他们收购废品和销售产品的范围扩大到全国除台湾省外的所有省、市、自治区,常年在外地东奔西跑的废品收购员和产品推销员、经纪人就达1万人。去年总产值达1亿多元,相当于全县工农业总产值的1/3,成了这个县经济的一大支柱。
(新华社供本报专稿)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