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3阅读
  • 0回复

倾心替国分忧 竭力为民排难——记北京市东城区拆迁服务所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7-02-08
第2版(经济)
专栏:

倾心替国分忧 竭力为民排难
——记北京市东城区拆迁服务所
武培真 董克林
解除居民疾苦,我们心里舒坦
新开胡同有处院,南半部为拆迁区。住该处的周某按规划要搬出。这样,住北半部、下肢瘫痪的周母便无人照管了。为保障周家母子团聚,东城区拆迁服务所决定另找房屋安排这两户。找了三处,周不同意。他提出,母亲常去医院,要求仍住新开胡同。满足这个愿望,是个难题。但拆迁所体谅周家困难,一口应允。而落实,就须从该胡同动员一个非拆迁户搬走。所长刘玉滦和大家经过一个半月逐院逐户商讨,终于找到合适对象。但新矛盾又产生——周妻不愿与婆母紧挨一起。拆迁所一面寻找既在同院又不紧挨的住房,又苦口婆心劝说周妻体谅丈夫孝敬老人的心愿,还帮她解决其它困难。问题妥善处理,周某激动不已。
拆迁民房,关联千家万户,弟兄纠纷、老少不和,上班、托儿、上学、看病,各类问题应有尽有。拆迁所,既无房源,又无资金,要使抱有各种想法的居民满意,又使建设单位不增加投资,按期开工,需要多少耐心细致的工作呀!卖冰棍的老太太怕丢失东单路口这块宝地,住宿不愿离开前赵家楼一带。他们便设法在附近为其调换房屋。靠看公用电话维持生计的老人碰上拆迁,他们就从别处专门找可以看守电话的地方给老人安排。哥儿几个同住一个单元容易出现矛盾,他们便把单元房换成可以单独成家的房屋……提起来,40来岁、温文尔雅的女所长刘玉滦说:“常讲安居乐业,老百姓居住安定了,才能工作好。我们觉得,为拆迁户解除了疾苦,心里才感到舒坦。”
国家急需,是最有力的召唤
去年4月份,拆迁所十来名职工天天晚饭后到新开胡同4号去敲门。小孩见他们来,破口大骂;大人见他们来,拉窗帘、关紧门。门敲开了,也只准隔门对话。即使偶有进屋,连个冷板凳也不给。
何必受这罪?已过下班时间,难道就不牵挂年迈的老人或嗷嗷待哺的婴儿?职工们说得好:“谁家都有难念的经,都盼按时下班。可只要有一户搬不走,整个工程就无法开工。拆迁是基建的龙头,国家急需,迟误不得。”“要是主体工程能早日上马,再苦点也愿豁出来。”
这是肺腑话。北京为迅速改变全国邮电枢纽——北京车站邮局分检率太低、大批邮件积压的困境,决定紧急扩建。为腾地皮,建国门派出所和街道办事处就要迁到新开胡同重建。因此,一些居民必须迁居。多数居民顾全大局,唯独这4号院纹丝不动、待价而沽,成为全区有名的“钉子院”。拆迁所职工着了急。他们为工作顾不得回家。饿了,泡方便面。困了,睡冬寒夏闷的活动室,有的职工带病、带伤坚持工作。
麻利的作风,献身的精神,不仅确保车站邮局、国际文化交流中心、中国歌剧院等几十处工程按时开工,还使一些工程为国家节约大批资金。
自己苦点,也别让人戳脊梁骨
在一个很不显眼的胡同里,墙上裂了两道缝隙的破旧平房,便是他们的办公室。这里没有上下水道和食堂。职工住房,近半数属于困难户。有的三代同堂。还有些职工属于无房户租住私房。
他们的困难就不该解决吗?完全应该。局长得知刘玉滦有困难,要她写报告,说要给她家调房,催了几次,她拖着不写。他们不愿“近水楼台先得月”,而把他人疾苦,把更困难的居民放在了前边。
为把拆迁所办成文明服务的窗口,他们规定,不许接受居民的馈赠,不许借工作之便调换自己或亲属的房屋。党支部负责人唐慧玲说:“不能开这个口子。否则,会出乱子。新职工来所,首先进行这方面职业道德教育。”
辛辛苦苦工作,清清白白做人,无疑成了这家拆迁所的鲜明特征。他们的信条是:做人要做得有价值,要给党和政府增光,不能贪便宜。宁可自己苦点,也别让人家背后戳脊梁骨。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