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5阅读
  • 0回复

沈阳市一批科技人员走出深宅大院 自办科研机构就职乡镇企业显身手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7-02-08
第3版(科教·文化·体育)
专栏:

沈阳市一批科技人员走出深宅大院
自办科研机构就职乡镇企业显身手
新华社沈阳2月7日电 (记者姜敏、吴明)在沈阳市,科技人员活动的舞台日渐开阔。许多人走出深宅大院,在乡镇企业、中小企业和民办科研机构中大显身手。
据一项不完全的统计,1985和1986年,沈阳市近百名科技人员离开官办科研机构和大企业,或承包乡镇企业和中小企业,或创立民办科研机构,还有1900多位科技人员到中小企业、乡镇企业担任技术顾问。显示了科技人才的合理布局和高效利用的好势头。
高世民,原沈阳电缆厂的工程师,一个“无名小卒”,他感到自己的能量远远没能释放,便在1985年初辞职来到沈阳市红星电缆厂,担起了技术副厂长、总工程师的重任。
这家不足200人的乡镇企业,当时只能生产单一品种,亏损额达12万元。高世民进厂后,开办技术培训班,教工人们操作,并建成了塑力电缆、塑控电缆两条生产线,使工厂当年扭亏为盈。1986年,高世民又根据国家重点工程的急需,试制成功了用于葛洲坝、龙羊峡等大型水电站的大坝监测电缆。经南京水利设计院试验证明,这种电缆的主要技术指标超过了国内唯一能生产这种电缆的厂家的产品。
中年工程师李金等6名在全民科研所和国营大企业工作多年的科技人员,1984年底,以辞职、调离、停薪留职等形式走向社会,创办了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的民办科研机构——华奉科技研究所。两年里,他们和全所职工从市场需要出发,选择周期短,投资小,见效快的实用课题进行研究,完成设计项目12项。其中磁电精密滤油机获沈阳市1986年金星杯产品一等奖;人造理石嵌丝壁画获国家发明协会的发明三等奖,样品还参加了第35届“布鲁塞尔尤里卡”博览会;自控变电源、节能冲击器等四项技术已转让到辽宁、江苏等地的5个生产厂家。
沈阳市工业技术开发公司的创业者是一群平均年龄33岁的青年知识分子,这些青年科技人员致力于新技术、新产品、新材料、新工艺的开发和迅速推广,并接管了一个只有30多名聋哑人、连年亏损的街道企业作为新产品试验生产基地,初步建起了科研、设计、生产一体化的经济实体。
仅仅一年,这个技术开发公司先后研究完成了4个科研项目和超微型轿车的全套设计任务,并试制出第一台样车。他们接收的那家街道企业也扭亏为盈,获利润97000元。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