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2阅读
  • 0回复

放死的仪器怎样用活——南京大学化学系实验室改革纪事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7-02-08
第3版(科教·文化·体育)
专栏:

放死的仪器怎样用活
——南京大学化学系实验室改革纪事
本报记者 魏玉凤
“宁可用坏,不愿放坏”,坚持全天24小时开放实验室。这是南京大学化学系实验室的一项改革。四年来,他们向本系、外系以及兄弟院校等有关专业开放实验室达2470多人次,还为校内外分析40多种类型2000多个样品,赢得了校内外的一致好评。
打破传统的专业界限
1982年,全系5个教研室有大小实验室22个,由于仪器设备各搞一套,存在着效益低、教学内容相互独立、低水平重复等弊端。学校和系领导全面地分析了化学实验教学的特点和要求,一致认为,在目前经费有限的条件下,要想大面积地更新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就必须改革实验室体制,集中力量重点建立一个全系公用的教学实验室。于是,他们乘银行贷款的时机,将一些两个以上专业实验通用的仪器集中,并注意选购一些既能反映近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内容,又较经济的中小型教学仪器,建立起一个初具规模的公用实验室——中级化学实验室。这个实验室的诞生,打破了传统的专业界限。
尽量让教师和学生满意
实验室的技术员经常主动与各专业的负责人和有关教师联系,定期制定实验计划,主动上门预约登记,及时公布每周实验仪器使用和安排情况,随时让师生进入实验室,尽量让大家满意。有机组提出要用高效液相色谱仪做光合成产物,他们整整配合做了一个暑假;当了解到系里有位副教授想在寒假里学习核磁共振谱仪的操作,就主动上门去请。同时,经常举办实验讲座和操作训练班,让教师、学生掌握新仪器的操作技术。尤其对广大青年教师、研究生和本科生,更加严格要求,细致地传授操作仪器的基本方法,直到掌握为止。
实验技术人员与教师密切配合,不断更新教学内容。他们把现有的实验条件介绍给教师,由教师去选择,从而组织和编排合适的实验,或者由教师提出内容,他们设法创造条件来实现。物化专业已改进了3个实验,新增加了6个实验,实验更新率达60%。在这个实验室工作过的教师,无论在其它单位还是出国进修,很快就能进实验室工作。在这里培养出来的学生,上机操作的能力普遍受到用人单位的好评。
向外单位开放 提高社会效益
四年来,这个实验室先后为南京师范大学、南京化工学院、南京工学院等十几所院校开设了X衍射物相分析、核磁共振波谱分析等实验,而且收费很低。他们还与一些研究所、工厂建立了联系,为其提供方便。有一位兄弟院校的领导说,南京大学中级化学实验室已有的仪器,我们坚决不购,要用,到南大去,要买就买南大没有的。
目前,中级化学实验室共有6名实验技术人员,对全室34台仪器均能操作,只要有一人在,实验室就能正常开放。他们不但能够各自独立地解决有关仪器的技术问题,而且能够自己动手编写讲义,编排实验。去年,这个实验室被评为全国高等学校实验室先进集体。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