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3阅读
  • 0回复

“三顾茅庐”是否实有其事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7-02-08
第8版(每周文摘)
专栏:

“三顾茅庐”是否实有其事
达观在1月21日《解放日报》上撰文说,三国时期刘备“三顾茅庐”一直被人们当作求贤若渴、尊重人才的典范,但是近来有的论者提出了新的看法。
一、过去不少论者认为,刘备“三顾茅庐”实有其事,其主要依据是诸葛亮的《出师表》一文。该文写道:“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陈寿写《三国志》时也接受了《出师表》的说法。再说,刘备当时求贤心切,“三顾茅庐”,从情理上看完全是可能的。
有的论者却认为,《出师表》的这段记载并不可信。诸葛亮是位胸有宏图之士,刘备请他出山,当然正合诸葛亮的心意。他岂能大摆架子,以致可能失去良机?当时诸葛亮不过是个无名青年,刘备也岂能对他低三下四?
二、一种意见认为,可以证明“三顾茅庐”实有其事的,不仅有《出师表》,《隆中对策》更详实地记录了刘备三次往访,以及诸葛亮侃侃而谈。我国历代没有人对此文的真实性提出过异议。
有的论者则认为,当时刘备正面临着曹操十几万大军南征的威胁,《隆中对策》对燃眉之急的现实问题只字不提,却大言“荆州之军,以向宛、洛”,“益州之众,出于秦川”,仿佛曹操正在北方坐等挨打。更不用说刘备初见诸葛亮时,不会安排现场记录。所谓《隆中对策》,很可能是后人为了附会《出师表》中的“三顾茅庐”之说,加工杜撰而成。
三、有的论者认为,历史的真相并不是刘备三请诸葛亮,而是诸葛亮主动登门自见。其依据是《魏略》中说:“刘备屯于樊城。是时曹公方定河北,亮知荆州次当受敌,而刘表性缓,不晓军事。亮乃北行见备,备与亮非旧,又以其年少,以诸生意待之。”诸葛亮通过一番自我介绍,才逐步改变了刘备对他的冷淡态度。《魏略》为三国时魏人鱼豢所作,成书于《三国志》之前,系当代人实录当代史,颇为可信。西晋司马彪所著的《九州春秋》中关于此事的记载,也与《魏略》相同。从诸葛亮终生积极进取的性格看,《魏略》认为他“登门自见”也应属可信。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