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1阅读
  • 0回复

坚定不移地走自己的路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7-02-09
第5版(理论)
专栏:

坚定不移地走自己的路
余怡云
搞资产阶级自由化的人,竭力散布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怀疑,把建设社会主义说成“空洞无物的幻想”,他们这样说,并不是要对中国如何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作理论上的探讨,而是希望中国“全盘西化”。
任何一个尊重事实的人都会看到,建国以来,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的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三中全会后的八年,是建国迄今最好的时期。三中全会以来的成就可以举出很多。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开始找到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诚然,在1956年以后,党就提出要正确对待别国经验,探索中国自己的建设道路。但是,这种探索仅仅是局部的,特别是后来指导思想上越来越“左”,这种探索当然难以继续下去。正式提出并真正开辟这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是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由于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经过拨乱反正,我们党认真总结了三十年来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和对我国国情的认识都大大深化了,这才有可能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问题。邓小平同志在党的十二大开幕词中明确指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国家进行现代化建设的过程,就是不断开拓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的过程。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有步骤、分阶段地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明确社会主义经济是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大力发展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在国营经济占主导地位的前提下,实行多种经济形式和多种经营方式的长期并存;坚持共同富裕,同时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坚持按劳分配,在农村和城市推行以承包为主的多种形式的经济责任制;坚持人民民主专政,把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作为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标和根本任务之一;明确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社会的一个重要特征,把培育“四有”的社会主义公民,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凡此种种,都体现出中国式社会主义的特色。而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靠的是两条:一条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一条是改革、开放、搞活。
八年来的实践证明,这条路是可行的,是正确的。生产发展了,经济搞活了,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提高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更充分地表现出来,人们对未来满怀希望,把自己的命运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前途更紧密地联系起来。用邓小平同志的话来说,“我们现在的路子走对了,人民高兴,我们也有信心。”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决不是“空洞无物的幻想”,而是神州大地上活生生的现实,是十亿人民的伟大实践。
当然,现在若要对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给一份完备的答案,那是谁也作不出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不是谁在头脑中先有一个现成的蓝图,而是广大群众在党的领导下探索和实践的结果。如果不是群众的创造,怎么会产生农村承包责任制这样一种好的形式?我们走这条路毕竟才八年时间,有一些东西明确了,有一些还在探索中。但是整个说来,方向是明确的,大的框架也有了,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随着全面改革的展开和深入,中国式社会主义的鲜明特色将日益充分地呈现在世界面前。从十二大文件,到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到十二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中国式社会主义的面貌越来越清晰,就是一个明证。
中国是一个十亿人口的大国,有不同于其他国家的国情。中国的事情只有按照中国的情况来办,只有依靠中国人自己的力量,才办得成、办得好。革命是这样,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也是这样。要不要学习和借鉴外国的经验呢?当然需要。我们不但要学习和借鉴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经验,而且要学习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先进科学技术、具有普遍适用性的经济行政管理经验和其他有益的文化,但是决不能不加分析地照抄照搬别国的经验和模式。过去我们曾在经济体制方面过多地搬用某种外国模式,实践证明是不成功的。今天要是如某些人鼓吹的那样,实行“全盘西化”,即从政治到经济到文化的资本主义化,那只能是历史的倒退。
中国人民是富于创造精神的。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真理的指导下,立足于本国的实际,走自己的道路,一定可以把中国建设成为高度文明、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