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0阅读
  • 0回复

对“短缺”的探索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7-02-09
第5版(理论)
专栏:

对“短缺”的探索
不久以前,北京大学经济学院研究生会举行了亚诺什·科尔内所著《短缺经济学》讨论会。会上着重讨论了该书的经济思想、分析方法以及对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启示作用。
有人认为,《短缺经济学》是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发展史上的一个创新。迄今为止,还没有人象科尔内这样对传统的社会主义运行机理作出如此系统和深刻的理论描述。
物质资源供应相对于需求的短缺,是科尔内理论体系中最基本的概念,是社会主义传统经济体制下普遍存在的现象。这种短缺不仅含有总需求超过总供给的意义,更重要的是指微观供求不协调的状况。传统体制下企业软预算约束是造成短缺的制度上的原因。在软预算约束的条件下,企业总是希望争得更多的投资,囤积更多的原料,以保证本企业的生产。这些行为使生产资料的供应处于长期紧张和短缺的状况。生产资料的短缺又传导到消费品生产部门,从而引起消费品的短缺。短缺由传统体制形成,短缺又进一步加强了其运行的不合理性。有人进一步分析说,短缺可以分为绝对短缺和相对短缺。绝对短缺一般和现实经济活动关系不大,主要由自然的和历史的原因形成;相对短缺则主要由现实经济活动形成,经济比例关系的失调造成结构性短缺,体制的弊端造成体制性短缺。科尔内的分析集中于体制性短缺,因此还没有全面地说明现实经济中的短缺现象。
在讨论《短缺经济学》的分析方法时,不少人认为,科尔内探索了研究社会主义经济问题的新方法。他侧重于实证分析,从现实的经济活动出发,而不是从设想的社会主义经济出发。他努力揭示社会主义经济实际运行的机理和方式,而不是告诉我们希望它如何运行。与实证分析相联系的是非瓦尔拉斯均衡的分析方法,承认现实经济条件与理想状态之间存在着系统偏离,寻求这种状态自我维持、不断再生的原因,并说明它同各种摩擦因素、制度条件、经济机制和经济当事人行为之间的相互作用。科尔内的这种分析方法,对于改变我们局限于规范和均衡研究的方法具有借鉴意义。
与会同志一致认为,《短缺经济学》虽然不是以中国的经济体制为分析对象,但它的分析对于了解我国传统体制的弊端,进而找出改革的途径,很有启发意义。有的人指出,短缺的直接原因是企业软预算约束,而软预算约束则起因于传统的体制。在传统的体制中,国家和企业的关系类似“父子关系”,因此要从根本上结束短缺,就要对这种传统的体制进行必要的改革。同时,在传统的经济体制中,价格并不反映资源和产品相对稀缺程度的变化,起决定作用的倒是“非价格信号”。因此,在市场机制不健全的状况下,企图仅仅通过价格改革理顺经济关系,不但不能达到预期效果,相反会引起通货膨胀,增加改革的难度。当然我国作为一个社会主义的大国,有许多自己的特殊情况,改革中面临的种种难题,不可能在科尔内的分析中找到现成的答案。
(姜渭渔 洪琦)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